在厦门打车,遇到的司机师傅大多都是河南口音;在厦门各处的工地上,顶着烈日的大多都是江西老表和四川的兄弟姐妹,川菜馆、江西瓦罐汤比较常见。
作为福建最出名的城市,厦门的常住人口中,大多都是外来人。
目前厦门四百三十万的常住人口中,有二百二十万常住外来人口,其中江西老表数量最多,其次是福建的漳州、泉州人,省外的赣、豫、川三地人口占厦门人口大约两成。
厦门古代被称作“鹭岛”,原本的厦门岛并不与大陆相连接,只是个藉藉无名的荒岛,因为岛上栖息着大量白鹭,所以得了这个名字。
明朝时期,出于巩固海防的需要,在此建造了厦门城,取“国家大厦之门”的意思。
原本在唐宋元时代,福建最兴盛的地方是泉州,可到了明朝,泉州不断没落,一边的厦门,凭借极其优越的港口条件,反而意外崛起。
明朝中晚期,厦门逐渐取代了原本泉州的地位,成为东南沿海的门户之地,尤其崇祯年间月港被封禁之后,厦门在福建的地位已无可撼动。
明末清初,厦门作为郑成功等反清势力在大陆的根据地,地位越来越重要,但随着清代整体的海禁开启,与其他众多港口一样,厦门衰落了。
直到近代时期,厦门成为最早一批对外通商口岸,1850年的时候厦门成为了福建最大的贸易中枢所在,这个时候的厦门再次兴盛。
只不过,随着福州的后续发力,厦门的劲头很快被盖了过去。
如今在福建内部,厦门论名气绝对是第一的,可实际上福建经济实力最强的是泉州,连续二十多年位列福建之首,其次是福州,第三才是厦门。
说起来,厦门虽然很好,但也有个很大的不足之处,那就是面积太小,原本的厦门只是位于岛屿之上,厦门岛的面积仅仅只有158平方公里。
随着当年厦门海堤的建设,厦门岛变成了半岛,厦门整体的辖区面积也扩大到大约1700平方公里,但相较来说还是比较小的。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的经济急速发展,城市建设速度也飞速提升,但厦门本地的人口太少,很多方面都比较欠缺劳动力,因此有了大量就业机会空缺。
福建给外人的印象就是有钱,但福建内里也不完全如此,人往高处走也是常态。
厦门发展起来之后,经济相对比较之后的漳州等地,还有泉州的部分区县的人口,也纷纷就近涌入了厦门寻找工作机会。
此外,福建旁边的江西,是传统的出省务工大省,每年都有大量的江西人出门打工,比起其他地方,厦门环境不错距离又近,自然被很多江西人选择。
不仅仅是江西,四川与河南这两个传统的劳动力输出省,也有大量的人口聚集到了厦门,这三省与附近的漳州、泉州劳工,构成了厦门外来人口的主体。
厦门的经济相当发达,并且面积比较小,在2010年的时候,厦门的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就已经超过了88%,已逼近90%,是个相当发达的水平。
作为人口净流入城市,厦门的外来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一半左右。
自然,也有很多的厦门人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出门在外,所以真正居住在厦门的厦门籍人口并没有实际上那么多,使得厦门的外来人比例看起来更高。
在厦门,绝大多数的外来人口都聚集在湖里区、集美区还有思明区,其中湖里区占了四成以上的份额,是厦门外来人最聚集的地方。
相对于福建其他地方,厦门的最低工资待遇一直都位居榜首,加上厦门当地长期名声在外,良好的环境也成为了吸引大量外来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厦门的外来人实在太多,比例太高,所以在厦门经常出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大家互相介绍的时候,发现一个本地厦门人,都会投以惊讶的目光。
仿佛在厦门,本地人才是少数群体,是容易引起大家围观的人群。
不管是外省还是福建内部,厦门的名气都是非常高的,很多的外省人初到福建,都将厦门当做是第一站,福建内部的各地方,对厦门的向往度也是最高的。
按照比例来说的话,平均一百个厦门常住人口中,有35个是厦门本地人,然后12个江西人,8个四川人,8个漳州人,7个龙岩人,7个泉州人,5个河南人,外地人非常多。
大量的外来人口,他们在厦门也凭本事生活工作,为厦门这座城市的建设挥洒汗水,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这种现象其实在大城市当中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