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75年,同治帝因花柳驾崩,年仅十九岁,成为清代最短寿的皇帝。
与当年明朝武宗皇帝朱厚照一样,同治帝驾崩后面临着非常尴尬的窘况,他既没有子嗣,也没有同父的亲兄弟,皇位在他这一脉无以为继。
原本按照传统,慈禧太后应该为同治帝过继一个孩子为其立嗣,但最终被扶上帝位的,却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也就是后来的光绪帝。
同治帝载淳的父亲咸丰帝奕詝,膝下子嗣单薄,只有载淳这一根独苗留世,而载淳驾崩后,咸丰帝这一脉也算断绝了香火。
在古代,香火宗祧断绝,可是非比寻常的大事,因此古人往往会选择为绝嗣者立嗣。
所谓立嗣,就是从故者的子侄一辈当中选个孩子过继过来,立为嗣子,以继承家业宗祧,载淳绝嗣驾崩,慈禧太后按常理来说,也是该为其立嗣。
可最后继承皇位的,乃是载淳的同辈堂弟载湉,这算是兄终弟及,载淳还是绝嗣。
在很多人的心中,慈禧太后之所以没有为载淳立嗣,是因为当时载淳的皇后阿鲁特氏仍在,倘若立嗣,阿鲁特氏成为皇太后,与其分庭抗礼,会妨碍其垂帘听政。
其实,这些都是因为不了解清代的宗室礼法而产生的误解,事实上当时的情况是,想要给同治帝立嗣,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清朝宗室分成近支与远支两类,而在近支宗室中,仍旧有亲疏之别。
同治帝驾崩时,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后嗣被视为远派近支,只有嘉庆帝与道光帝的后裔才算是近派近支宗室。
可当时,近派宗室分支也就两系八支,即嘉庆帝后嗣三支:惇王、瑞王、惠王,道光帝后嗣五支:隐王、恭王、醇王、钟王、孚王。
按照礼法,同治帝宾天后,咸丰帝一脉断绝,需要从道光帝与嘉庆帝两脉中选人继位,不能跨过近派宗室分支,找个溥字辈的给同治帝立嗣。
惇王与瑞王两脉都曾绝嗣,所以都过继了道光帝后裔,因此除了惠王,其他近派的宗支实际上全都是道光帝的血脉后裔。
然而,在近派宗支当中,除了隐王一脉是门长之外,咸丰帝实际上算是次长,因此同治帝本身在道光帝、嘉庆帝后裔之中,也算年纪较长的。
同治帝驾崩的时候,近派宗支当中,溥字辈的只有一个人在世,那就是隐王宗支的贝子载治第四子溥伦,可那时候溥伦也才三个月。
以前的孩子难养活,何况溥伦的三个哥哥都幼年夭折,他能不能活下来都是问题。
从现实来看,慈禧太后最终没有给同治帝立嗣,是因为当时的条件根本不允许,所以只能找个与载淳同辈的宗室子弟,作为继承人继承皇位。
同治帝驾崩后,咸丰帝这一脉就算断了,他虽然子嗣单薄,可子侄却不算少,毕竟他的父亲道光帝当年膝下也有不少的皇子。
经过两宫太后与宗室诸王的再三商定,最后被扶立为皇的,就是醇亲王家的载湉。
载湉的父亲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生母叶赫那拉·婉贞正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说起来,慈禧太后不仅是载湉的婶母,也是他的亲姨妈。
在择定继承人的时候,原本有人提议恭亲王奕訢之子载澂,但恭亲王奕訢本就受到慈禧太后的猜忌,她自然是不肯的。
因为婉贞的关系,醇亲王一家子与慈禧太后的关系匪浅,何况醇亲王的才干性情都比恭亲王更好掌握,最终慈禧太后择定了醇亲王的儿子载湉为新帝。
儿子成为皇帝,听起来似乎是天上掉馅儿饼的大好事,然而对醇亲王来说,却犹如五雷轰顶,尤其是载湉的生母婉贞,更是痛不欲生。
婉贞原本与奕譞生有一个长子,但年幼夭折,载湉尚且年幼,却又要被迫离开生母。
与当年朱厚熜入继大统不同,载湉年纪实在太小了,而且慈禧太后十分强势,载湉成为了皇上非但对醇亲王夫妇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反而还有祸端。
再怎么说,奕譞与婉贞都是载湉的亲生父母,慈禧太后十分忌惮这一层的关系,所以载湉入宫后就几乎再也没见过自己的母亲。
从入宫开始,载湉就始终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之中,也就此养成了载湉对于这位亲爸爸畏之如虎的性格,这也造成了后来载湉的人生悲剧。
更可怜的还是婉贞,在载湉被夺走之后,婉贞深受打击,不久后她接连生育却又接连丧子,厄运不断,使得婉贞的神志变得有些怪异。
婉贞逐渐失去奕譞的宠爱,而府内其他侧室却不断生养儿女。
婉贞一生的孩子,其他几个全都早早夭折,而唯一在世上的儿子就是光绪帝载湉,却又咫尺天涯不得相见,这样的痛苦是常人无法真切感受的。
直到婉贞病重,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光绪帝才获准回到醇王府探望,而那时的婉贞已病入膏肓行将就木,她看着面容全变的儿子,只能流泪,却无法言语。
同治帝驾崩后,其堂弟兼表弟的载湉入承大统,既是因为当时的条件无法为其立嗣,也是因为载湉与慈禧太后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