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秧歌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叫“秧歌”?

提到陕西,很多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就是头上裹着毛巾,腰上别着腰鼓又唱又跳的画面,其实这是个天大的误会,陕西的北中南三个部分完全不同。

最广为人知的大秧歌,在陕西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因此也称作陕北秧歌。

秧歌,在很多的典籍当中也被称作杨高、羊高、因歌、牙歌等等,而每种写法称呼的背后也都有不同的起源说法,说起来也是千奇百怪。



秧歌,插秧的时候所唱的歌曲,有种说法是说,秧歌是远古时代的人们,在田野之中劳作插秧之时所欢唱的歌曲,所以由此得名。

按照湖南的《沅陵县志》记载,当地在立春日的时候,农民们有将松针当做秧苗插田、然后击鼓唱歌表示庆贺的习惯,而陕西的《西乡县志》之中,也有差不多的描述。

在很多的文献里,秧歌都被描述为与插秧的农事有关,但奇怪的是,陕北地区并非稻作农耕地带,当地气候干旱水源匮乏,也并不适合种植水稻。

对此主要解释是,原本起源于南方稻作区的秧歌,在明朝时期被大量“南官北坐”的移民还有他们的家人带到了陕北地区,与当地的祭祀舞蹈融合,形成了陕北秧歌。



在陕西的《米脂县志》当中,记载着“春闹社火,俗名闹秧歌,又名阳歌,言时转阳春之歌以乐”的说法,这里将秧歌称作是“阳歌”。

远古时代的人们,对于自己所生存的这片天地,有着太多的未知,对很多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也都充满了恐惧,因此产生了各种自然与神圣崇拜。

陕北当地,秧歌的确被称作是阳歌、社火之类,分布在榆林、延安、米脂与绥德等地,人类很多的舞蹈,都起源于早期的巫文化与祭祀活动,秧歌也被如此认为。

上古时代,人们祈求上天降雨的时候会举行“雩”的仪式,而这也被认为是陕北的秧歌起源,毕竟以前的农民都是靠天吃饭,这种对上苍的祈求仪式,流传至今。



不但如此,陕北的秧歌还有个“沿门子”的传统,也称作“转院”,秧歌队走街串巷,转院驱邪爙灾,也算是一种赐福仪式。

而在古代,也有一种祛除疫病鬼怪的仪式,也就是著名的“傩仪”,在《周礼》等史料之中就曾记载过,周朝甚至还有专门掌管这方面的人员与机构。

而河南安阳所出土的甲骨文之中,也记载着商朝有“驱鬼疫之祭”,并且当时已出现了驱鬼逐疫的傩祭舞蹈,传说里,颛顼时期就已经有了这种事情。

近代时期,陕北民俗研究者王克明就在自己的著作中说,秧歌的源头应该是古代的傩仪,这是上古时代一种仪式化与制度化的巫术活动。



所谓的秧歌,其实是普通话当中的读音,而在陕西地区,秧歌通常读作“阳歌”,按照陕西当地的说法,秧歌是源于早期当地人对于太阳的自然崇拜。

陕北秧歌在表演的开头,都是伞头手旋花伞领着队伍,然后扭走出各种图形,以祭祀上苍诸神祈求风调雨顺与幸福平安。

伞头高旋的花伞,在陕北的民间被称作“日照”,那是太阳神的象征,而从伞的顶端飘向四面八方的彩色绸缎,表示着太阳光的光芒四射。

在春天的时候祭阳,这种习俗在古代是官民齐办的隆重祭祀活动,而后逐渐被固定下来,成为了陕北当地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



在《礼记》之中记载:乡人禓,孔子朝服立于阼,存室神也!这里所说的“禓”,意思就是道上祭,也称作“傩”,表示在室内驱鬼除疫。

禓有两个读音,一个同“阳”,另一个同“商”,在陕北地区的丧仪之中至今还保留着“起禓”的传统风俗,也就是阴阳先生在亡者出殡的时候,手摇铜铃念念有词,进行的仪式。

这里的“禓”,就是一种驱逐鬼怪的方式,而这与秧歌也存在着很大的关联,禓与“秧歌”,都是通过各种仪式表演等,进行一种祈福。

整体来说,陕北秧歌起源于两汉时期,在唐宋基本成型,到明清时代定型,起源于本土的驱邪祭祀仪式,也吸收了很多外来文化,形成了一种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