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什么要在洛阳建都,而不在西安?

从隋炀帝兴建东都、开凿大运河初始,洛阳就有取代长安的趋势,虽然后来唐王朝定都关中的长安,但洛阳的地位依旧不可小觑,高宗时期,洛阳就已是东都。

武则天与高宗二圣临朝之时,不断提升洛阳的地位,至武则天登基,正式迁都洛阳。

武周时代的洛阳,是最后一次作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出现,至于武则天为何迁都,无非是因为洛阳在经济上更加适合作为都城,而且对武则天称帝更加有利。



不断没落的长安,不断兴起的洛阳

说起千年古都,长安与洛阳绝对是一对双子星,历来大一统王朝若是定都在其中一处,那么另一处往往都是作为陪都存在,也从来不会闲着。

但整体来说的话,宋朝之前的王朝,大多都是先定都在长安,以洛阳为辅,若是出现突发状况之类,则定都洛阳,比如东周、东汉等建立之后。

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地区,地形上易守难攻,而关内沃野千里水源丰富,各方面都是十分理想的建都之地,原本的“天府之国”所形容的,不是成都平原,而是关中。

可经历上千年岁月的消耗,尤其是在南北朝以后,关中之地不可避免的衰落了,关内人口膨胀的同时,土地与水源愈发不足,长安也陷入发展的瓶颈。



隋王朝时期,长安各方面的颓势就已经相当明显,由于关内人口太多而土地生产能力不足,为了满足需要,只能大规模从关外运输粮食。

隋炀帝下令修建大运河并不是吃饱了撑的,大运河的重要用途之一就是运输粮食等物资,可黄河航道淤积愈发严重,即便有了大运河,关内的粮食运输成本还是很高。

加上一贯以来的关陇集团与山东士族之间的较量,多番考虑之下,隋炀帝决定兴建洛阳东都然后迁都,将王朝的中心向东迁移。

唐朝建立以后,虽还是定都长安,可相较于洛阳,长安不断衰落的问题始终没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因此从太宗开始,历代唐朝皇帝都没有忽视洛阳的关键作用。



长安比起洛阳,位置过于偏僻

西周时期定都镐京之时,关中尚且还可以作为周王朝的核心,毕竟那时的崤山之东,都是周王室之下的诸侯国,并非周朝的腹心之地。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因为后来的王朝面积扩大得非常厉害,尤其是汉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长安作为都城的话,位置的确是有些偏西了,对于函谷关之外的大多数地区都缺乏有效的掌握能力。

也正因如此,历来定都长安的大一统王朝也绝不可能忽视洛阳的作用,因为长安需要依靠洛阳将手伸出去,以洛阳为根基,掌握华北平原与江淮等地。



唐朝经历太宗与高宗两朝之后,其疆土已达到巅峰,最高峰时期的唐朝,极西之地甚至抵达了如今中亚的咸海河中之地,在波斯东北部短暂设立过都督府。

高宗总章元年,唐朝疆土东极大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武周时期的疆土虽说有所减少,可也少不到哪里去,至少比太宗时期大得多,而这个时候长安在版图内的位置是在太西了,无法震慑天下。

相较于长安,洛阳地处天下之中,西接关中盆地,东连华北与江淮,若以洛阳为都,很容易可以做到居天下正中而摄天下的程度。



避开李唐老巢,重新另辟天地

科举制兴起之前,门阀士族拥有着极其巨大的影响力,尤其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唐朝本身的皇室就出身于关陇集团,也是顶级门阀。

但唐朝初期,与关陇门阀同样强势的,还有河东、山东等地的山东士族,为了进行平衡,唐朝进行了一系列连敲带打的动作,对山东士族进行压制。

高宗时代,原本的山东士族甚至于关陇集团内的其他门阀大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尤其在武则天大规模起用寒门以后。

虽说武则天临朝称制的时候,此前的门阀士族都已被打击,但依旧拥有实力,而对于武则天来说的话,武氏一族暂时也很难对李唐形成压倒性优势。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理由中,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旧都平城的鲜卑贵族势力实在过于强大,盘根错节难以消除,迁都是最好的办法。

武则天迁都洛阳的理由也一样,从高宗时期抬升洛阳为东都开始,洛阳的实际地位其实就一直在不断上升,高宗多数时间也居住在洛阳,最终在洛阳驾崩。

长安与关中地区,乃是李唐的建立与崛起之地,这里盘踞着大量的李唐皇族宗室,还有大批对李唐效忠的臣子贵族,这些人都是武则天的对手。

迁都洛阳对于武则天来说,可以直接避开关中之地的李唐势力,同时可以联合向来与关陇集团不睦的山东士族等,以巩固武周王朝的根基。



经济方面,长安已无法与洛阳相争

洛阳所在的河洛平原地区,向来都是非常重要的农耕地区,这里的农业与商业发展条件都要远远优越于关中之地,尤其在大运河开凿以后。

南北朝时代,江淮与江南地区的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而靠近江淮的洛阳,商业也因此更加繁荣,作为天下中枢的地位得到了显著加强。

反观关中地带,衰颓实在明显,从东汉时期开始,关中地方的农业优势在国内就已经不是非常明显,当地土地与水源日益缺乏,机构与人口膨胀,环境不断破坏。

面对关中的衰落,要么全面重振农业生产,要么从函谷关之外运输更多的粮食进来,前者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做到,而后者的成本实在又太高。



别说唐朝时期,即便是之前的隋朝时期,关中之地的自然条件也已远远比不上秦汉时代,在千年岁月里,关中多次受到大规模破坏,水土流失程度很高。

除了耕地还有水源,唐朝时的郑国渠灌溉量已不足秦朝的四分之一,然而关中地区的人口膨胀速度却相当惊人,武则天做皇太后时,关中人口已比太宗时期多了一倍。

曾号称沃野千里的关中,自己出产的粮食都远远不够自己消耗,因此从高宗时期开始,皇族不断出走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趋食”。

综合来看,武则天时期的长安都远远比不上洛阳更适合建都,高宗时期的东都也正式在武周时代成为神都,成为武周王朝的核心。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