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其最著名的功绩就是出征西北,从沙俄手中收回了新疆,但很多人只看到左宗棠的丰功伟绩,却不知道当年收复新疆的真正艰难之处。
海防与塞防之争,左宗棠虽然成功出征,但却借了很多的银两,而新疆收回来了,但因为经费实在不足,大量远征的湘军子弟没钱回家,只能无奈留在了当地,从此扎根。
晚清江山风雨飘摇,英法等国从海上而来,对清朝虎视眈眈,而北方路上的沙俄更加凶险,对清朝偌大的土地鲸吞蚕食,西北、东北与东部沿海都危在旦夕。
朝廷之中,对于海防还是塞防争执不下,李鸿章等觉得实力有限不能兼顾,主张放弃新疆。
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在他一番力争之后,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公元1875年,63岁高龄的左宗棠率军出征西北,但朝廷缺钱,竟然没军饷给左宗棠。
没钱当然不行,无奈之下,除了东拼西凑的三百万两之外,左宗棠通过胡雪岩等人的关系从西洋银行那里借到了1950万两白银的军饷,几乎都用于粮饷与路费。
左宗棠率领的大军共有八万,其中六万是来自湖广的子弟,尤其以湖南为主。
因为军饷实在有限,左宗棠必须要在一年半内收复新疆,不然就没钱了,好在最终战斗成功结束,但新疆收复的同时,左宗棠的大军也彻底被掏空,变得一贫如洗。
那时候,左宗棠麾下大将谭拔萃母亲去世,他因为战事吃紧没能回家,可战争结束后,作为提督的他,居然因为凑不齐路费,终究还是被迫留在了新疆。
提督尚且如此,就更别说大量的寻常士兵了,那日子过得真是一言难尽。
新疆建省后,其主要经费与开支都主要来自各省的支援,称作是“协饷”,可那时候列强入侵各地都过得艰难,送去新疆的协饷,也很难支撑开销,更别说大量将士的花费。
为了节省开支,清朝最终要求左宗棠的大军大规模就地裁撤,而清廷给出的理由也很让人觉得寒心,就说西征大军多是民勇而非常备军,国家不承认他们。
即便再有不满,朝廷这么说了,也没办法,越来越多的西征湘军被裁撤掉。
数以万计被裁撤的西征军士兵,除了少数拿着极其微薄的补贴踏上归家之路,大多数士兵因为钱不够,只好留在天山大漠,随波逐流,从此扎根当地过起了日子,成为了当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