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会用年号来称呼明清两朝的皇帝?

明清以前的皇帝,我们通常直呼其名,比如李世民、嬴政之类,或者称其庙号,比如唐太宗宋太祖之类,又比如谥号,像是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等等。

而到了明清的时候,我们称呼当时的皇帝,要么是称其名,要么是直接用年号相称,明朝皇帝倒不是很明显,清朝基本上就是用年号来代称皇帝了。



虽然今天我们无所谓,称呼皇帝直接说名字也可以,但在古代的时候,这可不行,直接叫皇帝的名字,简直就是不要脑袋的举动。

一般称呼皇帝,要么用谥号,要么用庙号,要么就用年号。

在不同的时期,对于当时皇帝的称呼习惯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刚开始,人们习惯于用谥号来称呼,隋唐之后开始流行用庙号,而到了明清,庙号称呼慢慢淡化又开始习惯于用年号来代称皇帝。



所谓的谥号,就是对于受谥者一生功绩与行为的一种综合评价,在先秦时代就有,通常分成赞赏、批评还有同情三大类。

经天纬地的君王,称作“文”,克定祸乱的君王,称作“武”。

像是宣、昭、穆、庄、明等等,全都是美好的谥号,一般都是用来夸赞那些君王的。

因为谥号出现的非常早,而且发展得很成熟,所以先秦开始就习惯于称呼君王,像是先秦时期的昭襄王、汉朝的文帝、景帝、武帝、等等,全都是用谥号称呼皇帝。



使用谥号称呼君王的习惯,从上古的商周时代,一直流行到了隋朝,在咱们的印象里,隋文帝与隋炀帝,算是最后两个比较有名的一谥号称呼的皇帝了。

而从唐朝开始,称呼皇帝的习惯骤然改变,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等等,都是庙号。

庙号制度也非常早,但周朝没有承袭,直到汉朝才开始恢复,但也不是很成熟。

汉朝真正拥有庙号的皇帝并不多,魏晋南北朝之后才完善起来,那些带着什么祖、什么宗的称呼都是用庙号相称,比如说太祖、太宗、世宗、中宗等等。



谥号滥用太长,直接用庙号

唐代的时候,庙号制度臻于完善,每位皇帝无论好坏都有庙号,而且唐代开始谥号号滥用,不管这皇帝生前怎样,驾崩后都是一大串歌颂的谥号。

以往都习惯于用谥号来称呼皇帝,但到了唐代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情况。

因为谥号实在是太长了,唐朝称呼皇帝的时候,也就用庙号来取代。

这也是一种省得麻烦的习惯,毕竟那么一大串的谥号都没谁记得住,而且很多的谥号实在是过于浮夸,听得人都心虚,还不如用比较中性的庙号来代称。



年号前期太多,后期一帝一号

年号出现的不算早,汉武帝时代才有,之后的皇帝继位就要改元建元,通常来说,古代的皇帝在位期间都有很多不一样的年号。

每当天生异象,或者是发生了别的大事情,皇帝也总要改动年号。

汉武帝一生有十一个年号,武则天在位十五年用了十八个年号。

直到明清时期,大多数的皇帝在位的时候都只有一个年号,也就明朝的英宗朱祁镇与清朝的皇太极有过两个年号,其余的皇帝都是只有一个,实现了年号与皇帝的对应。



明朝的时候,咱们称呼当时的皇帝,往往还直呼其名,像是朱元璋、朱翊钧、朱瞻基、朱祁镇等等,要么就是直接用这些皇帝的庙号,基本没有用谥号的。

比方说明太祖、明宣宗、明英宗、明光宗、明世宗等等。

当然也开始使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比方说永乐帝、正德帝、嘉靖帝、崇祯帝。

使用年号来称呼皇帝的习惯,大致上就是在明朝开始形成,毕竟这个时候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了,不会再频繁变动,这么一来年号跟皇帝就能够一一对应进行专指。



往往一个习惯,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会正式形成完成,到了清朝的时候,人们虽然也会称呼皇帝的庙号,但更加喜欢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像是圣祖、太宗、世宗虽然也在用,但远没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耳熟能详。

甚至于,现在的人很多根本不知道清代的皇帝叫什么,以为年号就是他们的名字。

清朝皇帝毕竟都是满人,而且当时对于文字上的鸡蛋里挑骨头很多,还是直接说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年号来称呼皇帝,是最稳妥的,这才形成如此现象。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