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以前,主流婚礼上的新娘子是不用什么红盖头的,传统上使用的是“却扇礼”,也就是新娘用一把扇子将面容遮住,直到南宋晚期开始,出现了用盖头遮头的风俗。
真正让红盖头兴起的,还是在元明清时期,在这几百年之间,传统的却扇礼仪逐渐消失,而红盖头成为了新的婚俗,甚至很多人觉得红盖头就是从古至今都有的婚俗。
最初的婚俗,新娘子不需要将面容遮挡起来,而到了金朝时期,逐渐出现了却扇风俗。
对于却扇风俗的出现,主要的说法是因为遮羞与挡煞,以及辟邪,当时用来遮挡面容的器具就是扇子,新娘们要在婚礼时用扇挡脸,由新郎去掉,称作却扇。
却扇风俗一直盛行,直到唐宋时期仍旧是主流,并且唐宋时代却扇还要做却扇诗,才能够让新娘将扇子拿掉,通常来说都是伴郎来做,非常考验男方的文化涵养。
可以说,早期的婚俗当中根本就没有红盖头这玩意儿,但在古代的亚洲其他地方,却有。
直到今天,像是波斯、印度与土耳其等地,仍旧非常流行新娘盖着红盖头出嫁的习惯,高度西化的土耳其,许多新娘身着婚纱,仍旧头上盖着红盖头。
中原出现盖头的最早记录,是南宋时期的《梦梁录》,当时的盖头不是红色而是紫色,而且主流的士大夫认为这种婚俗是很难登大雅之堂的,乃是对传统的亵渎。
不止如此,从前的婚礼也并不是穿红色,不同朝代的婚服颜色各异,比如宋朝流行绿色。
盖头在中原兴起之前,主要出现在亚洲其他的游牧地区,而就算不是出嫁,游牧地区的女子也经常戴着盖头,至于用途,也就是为了显示高贵身份与遮挡风沙。
遮挡风沙容易理解,而显示身份是因为当时送嫁的往往都出身不一般,新娘的面容也不能够随便被其他人看到,因此也就出现了盖头这种东西。
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受到胡人文化的影响,中原偶尔会有女子骑马的时候戴着类似装束。
盛唐时期因为风气的进一步开放,人们很不喜欢盖头这种东西,但是到了宋朝时期,随着士大夫文化的崛起,一些能够罩面的装束再次流行。
但是在婚礼上,人们依旧遵循传统的却扇,而不是用盖头,甚至觉得使用盖头十分粗鄙,直到南宋晚期才流行开来,在明清时期发扬光大。
盖头的出现并不是为了遮羞,而对于盖头出现的解释,最早出现在元杂剧《桃花女》中。
大致的意思就是,红盖头其实是为了避免新娘被太岁凶神看到,这是古代的一个传统,值年太岁是人们需要避讳的神祇,宋朝之后,太岁成了一种凶神。
突厥等游牧族群也有类似的说法,认为婚礼脆弱,用红盖头能够避免邪祟,这种说法到了中土也成为了辟邪、护身一类,这才是红盖头真正的作用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