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赫鲁晓夫是如何成为苏联“玉米大师”的?

赫鲁晓夫跟人谈话时,或者在会议之类的场合,莫名其妙从兜里掏出一根玉米,然后大谈特谈,这几乎成了他的特色,他喜欢玉米也非常著名。

斯大林之后,苏联由赫鲁晓夫执掌,那时候苏联的农业正陷入困顿之中。

除了各种大刀阔斧的农业改革,赫鲁晓夫最广为人知的行动,就是大规模推行玉米的种植。

在赫鲁晓夫的极力推动之下,苏联的玉米种植规模从三百万公顷猛然增加到两千八百多万公顷的惊人规模,赫鲁晓夫也成为了苏联的玉米大师。


虽然苏联的地域辽阔,但是其气候比较让人头疼,大多数地区都属于大陆性气候,降水又少而且又非常寒冷,大部分地区的光照都是不够的。

苏联的主要农业地区,都集中在东欧平原还有北高加索地区,以及中亚的灌溉地区。

二战时期,苏联农业遭受巨大破坏,农民数量剧减,1951年苏联的粮食总产量也只是相当于之前1913年的水平,单位产量还不到欧洲平均水平三分之一。

这样的破坏,加上美苏争雄的开始,以及斯大林对于李森科的错误信任,苏联的农业陷入深渊当中,整个苏联的农业被弄得一团乱,改革迫在眉睫。


个人对于玉米的特殊感情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逐渐登上舞台,他当家后,开始对于苏联农业进行大规模改革。

赫鲁晓夫虽然出生在俄罗斯,但从小在乌克兰长大,并且在乌克兰发家,他出身农村而且熟悉农业,当年在乌克兰还创新出方形穴播法,让乌克兰玉米大获丰收。

那时候,苏联其他地方的农业一片灰,赫鲁晓夫主导的乌克兰地区却成果斐然。

似乎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赫鲁晓夫对于乌克兰还有玉米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而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在苏联大规模进行玉米的种植。


赫鲁晓夫对苏联农业的改革的确厉害,他废除农产品采购制度,取消原本大量苏联农庄的多年亏欠,取消义务缴售制度。

另外,他提高农产品收购价,并且以预付款制度代替过去的年终结算制度。

不仅如此,赫鲁晓夫还允许当时的苏联农民有自己的小规模耕地作为财产,鼓励个人发展副业之类,如此一来,苏联农民的积极性与生活水平都得到大幅提高。

除了这些之外,赫鲁晓夫还将大量的农业机械引入农村地区,让苏联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不得不说,这些都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值得肯定的地方。


为发展畜牧业而推广玉米种植

但是,赫鲁晓夫也并不是什么都做得很多,那时候赫鲁晓夫经常前往美国访问,在见识到美国大农场的优越之后,他也一心想着让苏联农业得到质得飞跃。

苏联当时的肉类产量与消费量都与西方差得很远,这让赫鲁晓夫不是很满意。

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饲料,苏联又不像西欧那样有很多的天然牧场,集中化畜牧业发展肯定是要许多精饲料的,但苏联的农业不足以支撑需求。

为了给畜牧业提供稳固的基础,赫鲁晓夫开始大规模在国内垦荒,并且推广玉米种植,因为玉米这种粮食作物,更大的价值就是作为畜牧业的饲料原料,而非口粮。


我国每年进口的上亿吨粮食,几乎都是大豆跟玉米,这些都并非作为口粮,而是用作榨油还有畜牧业的发展,这才是关键。

在乌克兰待了很多年的赫鲁晓夫,非常喜欢玉米,他也知道玉米是最优秀的畜牧业植物。

于是他开始强令全国各地都进行玉米种植,不仅如此,他下令在中亚与东欧很多地区大规模开垦荒地,用来种植玉米,这引发了很大的灾难后果。

乌克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而且比较温暖,所以能成为欧洲粮仓,可苏联其他地方是很缺乏这种条件的,赫鲁晓夫无视这些现实的做法,带来了巨大的问题。


美国之行增加了玉米热情

赫鲁晓夫个人就很喜欢玉米,他随时都带着一根玉米出门,不仅是口头上鼓励种植玉米,他真的到处奔走进行指导,对种玉米的农户进行奖励。

就在这种状况下,苏联的玉米种植规模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增加了将近十倍。

那时候的赫鲁晓夫,还在美国见识到了玉米产业的盛况,并且也得到了很多美国大农场主的各种游说,使得赫鲁晓夫更加确信种植玉米能改变苏联人的未来。

苏联那时候也掀起玉米热,关于玉米的各种杂志、研究机构、食品商店纷纷出现,街头到处都是玉米的海报,而各地都声称玉米与肉类产量连年增长。


迅速被现实泼冷水的玉米种植

有些事的确人定胜天,但也有很多事是天意难违,苏联的自然条件,使得大部分地区根本不适合种玉米这种喜温喜光照的作物,强种玉米可想而知。

刚开始,苏联玉米产量还不错,但每两年就陷入谷地。

而且为了种玉米,许多地方过度垦荒增加耕地,导致自然生态被大规模破坏,尤其是中亚地区最严重,许多的损伤至今都无法修复。

苏联的玉米单位产量只有美国的不到三分之一,产量根本上不去,而且因为玉米大量种植也导致其他作物被挤压,苏联的粮食与饲料陷入紧张之中。


在苏联,只有极少数地方真正适合玉米的种植,大部分地区都是不适合的,但在赫鲁晓夫的支持与鼓励之下,居然连遥远的远东地区,白令海峡西边都出现了玉米种植。

而且,苏联很多地方的土地很贫瘠,农业发展需要很多废料,但苏联自己又无法足量生产只能依靠进口,大多数的农民,也没有种植玉米的经验。

人为的这种玉米热情,注定只能变成一场失败,很快,苏联的玉米运动就消散了。

在赫鲁晓夫黯然离去后,他当年大力推广玉米也成了笑话,他还得到了个古古鲁沙也就是“玉米棒子”的绰号,甚至于苏联许多本来就种玉米的地方为了避嫌,也不再种玉米。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