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成语“味同嚼蜡”或“味如嚼蜡”,比喻无味。常用于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枯燥乏味,没有味道。《儒林外史》第一回中有这样的话:“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意思说,一旦人把功名追到手后,就觉得没有味道了。但我们多数人应该没有这样的感觉,因为功名离我们很远,所能体会的是在追求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红楼梦》第五回写宝玉等在饮酒间,舞女唱歌助兴,有这样的一段话:“此曲不比尘世中所填传奇之曲,必有生旦净末之则,又有南北九宫之限。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谱入管弦。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料尔亦未必深明此调。若不先阅其稿,后听其歌,翻成嚼蜡矣。”然后命小丫鬟拿来《红楼梦》原稿,宝玉看着原文,听着歌曲,才听出了唱的韵味。
类似的成语还有“兴如嚼蜡”和“抟(tuán)沙嚼蜡”,前者意为毫无兴味,后者意为空虚而无味。明代康海《粉蝶儿·秋日闲情》套曲中有这样的话:“半百年华,鬓如丝,兴如嚼蜡。”这话令五十开外的人听着有点心凉。
简单的用法就是“嚼蜡”,王安石有“嚼蜡已能忘世味,画脂那更惜时名”的诗句,郁达夫在小说《沉沦》中曾写道:“他觉得学校里的教科书,真同嚼蜡一般,毫无半点生趣。”
嚼蜡了吧?没有就点赞关注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