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皇帝都重视陵墓建造,有的生前就开始营建自己的陵墓,有的则是由继任者了营建,如此大规模营建陵墓,目的是泽被后世,江山永固,国运昌盛。
元朝传五世11帝,历时98年,元代皇帝为何没有陵墓?这11个皇帝死后没有埋葬吗?显然不是。
成吉思汗陵(衣冠冢)
至元三十一年(1294)正月十九日,80岁的元世祖忽必烈已不省人事,二十二日,咽下最后一口气,二十四日,众人护持他的灵柩,棺木“由建德门出,次近郊北苑。有顷,祖奠毕,百官长号而退”。护送棺木的都是蒙古臣僚勋戚,外人不能靠近。送葬队伍一直向和林进发,把他葬在起辇谷,与其祖父成吉思汗相伴长眠在一起。
那么,起辇谷在哪里呢?起辇谷是山谷名,位置在蒙古高原,但神秘的起辇谷,却没有留下准确的位置。近现代蒙古史学者认为,“起辇谷”是蒙古语“古连勒古”的雅译,而古连勒古位于不儿罕合勒敦山之南,其准确位置为东经109度,北纬48度,即今蒙古国肯特省曾克尔满达勒一带。从成吉思汗开始,蒙古汗国和元朝的皇帝都被秘密地埋葬在这里。虽然看似经纬度很明确,但也是一个很大的区域,如同海里摸锅。
忽必烈像
元朝皇帝的秘葬习俗,《元史》卷77《祭祀志》有记载:
凡帝后有疾病很危殆,估计难以痊愈,也移居外面的氈帐房内。死后就在里面殡殓。埋葬后,每天用羊进行二次烧饭作为祭祀,到49天后停止。所用帐房也可用来颁踢给近臣。
凡是帝后死亡,用香楠木做棺材,将木剖为两半,挖成人形,长、短、宽、窄能容下人身即可。装殓用貂皮袄、皮帽,所用的靴袜、系腰、盒钵都用白粉皮制作。殉葬品有金壶瓶2只,盏1个,碗、碟、匙、箸各1个。尸体入棺后,用四条黄金箍箍住。舆车的帘子用白毡青边纳失失制作,这种“纳失失”就是加金的丝织物,也称“织金锦”。覆棺也使用纳失失。引导前行,一个穿新衣的蒙古巫婆骑马在前,牵着一匹马,鞍辔用黄金装饰,笼头也用纳失失制作,称之为金灵马。每天用羊奠祭三次。到所葬陵地后,开挖墓穴,所起的土成块,依次排列。棺材下葬后,又依次用土块掩埋。掩埋后的剩土,就运到远处的地方。送葬官3员,居住在5里外的地方。每他烧饭一次致祭,3年以后返回。
这种秘葬习俗,体现了游牧民族的精神文化,内容丰富深奥,对确定元代皇帝陵墓地址增加了难度。
从上面的资料中,我们可以有个大致的分析:
1、元朝皇帝的葬礼不允许汉族官员参加,汉族官员不知道下葬地点。2、元朝皇帝去世后,对外宣称棺木运回漠北草原安葬,并有文字记载,目的是以假乱真。3、元朝皇帝的随葬品很少,符合“薄葬简丧”习俗,所以,元朝皇帝的陵墓不会大兴土木,地面建筑物少或没有,没有墓碑,与普通人家的坟墓类似。4、选择好陵寝地址后,对周边地区的人口进行迁移,外人不知这个地方。5、对皇陵有关的事宜不做记载,即使有地名记录,也只有蒙古贵族和皇族成员看得懂。至于用当着母骆驼的面杀死小骆驼,来年再用母骆驼断定陵址的说法,实行起来也有难度,母骆驼断定不了怎么办?母骆驼死了怎么办?
个人认为,元朝皇帝没有像其他朝代皇帝那样特别看重建造陵墓,总体因循的是“薄葬简丧”习俗,一则简单节俭,二则不会招来后人盗墓。不起坟很快就看不出坟地在哪里。从元朝11位皇帝在在位时间上看,只有一头一尾两个皇帝在位时间在二三十年,其余的时间都很短,没有时间和精力营建陵墓。所以,元代皇陵一座也没发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套用唐代诗人皎然《昭君怨》的诗句:“黄金不买汉宫貌,青冢空埋胡地魂”不知合适否?
你认为元代皇陵没有被发现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