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衣锦还乡却没有大张旗鼓,为何走到村头就下车步行?不张扬,别显摆,低调呗。
阎锡山,字百川、伯川,号龙池,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现属定襄县),1911年10月底,太原起义成功,29岁的阎锡山当选为山西省军政府的大都督,这既是他投身革命奋斗得来的辉煌,也是他善于算计而得到的果实。
这年春节,他要回老家过年。这是他当了山西军政府大都督后第一次省亲,部下的亲信们认为他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就要讲究隆重排场,以此显示大都督的威严和气派。经过一番精心的策划,拟了一份筹备计划,其中安排了庞大的随从队伍,要准备的各种贵重礼品,准备了洋服和军服,光安排的车辆有30多辆。
这份周密计划呈给阎大都督后,他一边看一边摇头,拿起笔全都划掉了。亲信们不解,这么周密的安排还不满意,还要多么隆重气派?
阎锡山却只要一辆旧吉普车,2名随员士官和1名司机。那些各种各样的礼品也都不要了。
当车开到河边村头时,阎锡山让车停住下了车,取出外祖母缝制的中式衣服穿上了。
士官和司机跟在阎锡山身后,走进了村子。与遇见的村民打招呼,拉家常,走了个把钟头才进家门。
后来,随行士官问起这件事,为何要轻车简从,为何要对村民那样热情?
他回答说:“孙中山先生常说,民为本,我为仆。我岂能以严威慑于父老乡亲;苟能蔽令伯之忠孝,子厚之谦恭,则伯川可少过矣!”
阎锡山的低调,已说得很清楚,他不能在父老乡亲面前耍大牌抖威风,低调低调再低调,谦卑谦卑再谦卑。
阎锡山做了山西大都督后,看到村里许多穷人没房子住,就想给每户穷人圈个小院盖3间房,在征地时要征一位金堂老人的5亩地,老人要价200大洋,办事人员不想给这么多钱,阎锡山为报答金堂老人当年对自己的厚爱,不但满足了他的要求,还另加50块大洋讨老人欢喜。
当然,阎锡山也不能完全脱俗,他在家乡也大兴土木,耗费重金建了近千间房屋,有20多个院落,也称得上是豪宅。他脑子里也有光宗耀祖的思想,也要显得威风凛凛。(见下图)
话说回来,阎锡山此后在父老乡亲面前一直坚持低调,每次回到河边村,都是常人打扮,步行进村。这表明他出自社会底层,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有浓厚的民本思想;他善于降低姿态,赢得百姓的好感。底层接近平民,官场韬光养晦,是阎锡山的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