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从未发现元朝历代皇帝陵墓?

元代皇帝陵墓没有一座被发现过的问题,以前做过回答,之所以人们还有类似的疑问,可能是绕在传统观念或普遍的想法中出不来,说的直白一点,用现在汉族人的丧葬观念来分析古代蒙古人的丧葬习俗,所以找不到元朝皇帝的陵墓。

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中说过这样的话:

在森林中狩猎的民族多实行树葬,亦称风葬;游牧民族有的实行野葬;滨水而居的一部分民族多实行水葬;有的民族以火葬最为洁净,碎尸让鸟食尽为吉祥;很多农业民族则实行土葬。

闻一多先生是根据古代民族的生活特点分析其丧葬习俗,他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丧葬习俗是受客观环境的制约,同时受人们的灵魂、宗教等观念的深刻影响。这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葬式,如土葬、火葬、水葬、树葬、天葬等等。而且,同一个地区、同一个民族中,也不是仅有一种葬式,同一民族,因社会阶级阶层地位的不同,其葬式也会不同。同都是死,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叫法,同都是葬,其葬的规格或模式也是多样的。

所谓野葬是什么呢?

野葬就是把尸体弃于野外树林中,让鸟兽吃。这是葬俗的一种。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中这样描述印度的葬俗:“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三曰野葬,弃林饲兽。”实行野葬的理念是,尸体被鸟兽吃得很干净,说明死者生前没有罪孽。在《蒙古秘史》中有这样的记述。

古代蒙古族的葬式主要有土葬、火葬和野葬三种。其中古代流行于蒙古族中荒葬,就属于“野葬”。一般的贫穷之家,把死者尸体放在牛马车上,然后在荒野上疾驰,不择路的任其前行,等到尸体颠到地上,就把此处确定为安尸之所。三日后再去观看,如果鸟兽把尸体啄食干净,证明死者生前无罪慝,子孙很高兴。反之,就会以为上天不接纳,子孙们就会心情沉重,同感忧伤。

流行于古代蒙古族地区的还有一种柜葬,其葬式很简单,不设灵床,不穿丧服,无棺椁衣衾,也不祭奠。富裕人家钉制一个木板柜,下方上尖,死者穿常服,缠白布,坐尸柜中。富贵者柜葬作坟,外面砌砖。贫穷者以柳编筐代替柜,裸体或略蔽布,置于筐中葬之。这就是蒙古族的“潜埋”葬俗,不起坟,葬后让马把地面踏平。“潜埋”葬俗若用于皇帝,则肯定是无陵号,不建陵园。

那么,元朝皇帝究竟是怎样安葬的呢?

以元世祖为例,1294年正月十九日,元世祖忽必烈咽气,二十四日,众人护持他的棺木“由建德门出,次近郊北苑。有顷,祖奠毕,百官长号而退”。送葬队伍向和林进发,把他葬在起辇谷。从死到去安葬,只有5天,可以看出,元朝并不是像其他朝代那样特别重视皇帝的安葬问题,没有兴师动众的准备后事。

那么,其棺木又是怎样的呢?

《元史・祭祀志》这样记载:凡是帝后死亡,用香楠木做棺材,将木剖为两半,挖成人形,长、短、宽、窄能容下人身即可。装殓用貂皮袄、皮帽,所用的靴袜、系腰、盒钵都用白粉皮制作。

这种也叫独木棺葬,是一种原始的葬具,用一段粗大的树干,从中剖开并挖空而成。尸体放进去后,把两半合拢,还是圆木形状。基诺族、黎族和独龙族采用这种葬式,元朝帝后的葬式也是独木棺葬。

元朝帝后用的独木棺葬,两块挖空的楠木扣在一起,用四条黄金箍箍住。可以想见,这样的棺材密封性不是很好,漏气渗水,用不了多少年就会朽坏。

据《黑鞑事略》记载:蒙古人“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平如平地。若忒没真(铁木真)之墓,则插矢以为垣,阔逾三十里,逻骑以为卫”。《蒙古秘史》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今天所能见到的成吉思汗陵是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原始的成吉思汗墓也是“平如平地”。

元朝皇帝的简葬,不建陵,不树碑,体现了古代蒙古族的丧葬习俗。所以,没陵而找陵,结果不灵。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吗?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