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佩服的女性是谁?

我最佩服的女性是邓颖超!在邓颖超的人生历程中,很多光辉业绩都可以写,限于篇幅,只选取几个侧面。

1、投身五四运动

1904年邓颖超出生时,父亲见是个女孩,坚决要把她送人,母亲坚决反对,拿起菜刀:要送人,先杀我!

这个孩子保住了,她后来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令人佩服的女杰!

她的父亲在广西当一个镇台,就是总兵,也是个不小的官职。但因得罪了上司,获刑3年,被发配到新疆,3年未满,突发暴病而死。

母亲带着她从南宁来到广东,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又从广东去上海,从上海到天津,母亲以行医为生。

邓颖超在颠沛流离中成长,五四运动时,17岁的她已是热血青年,她积极投身革命,她和刘清扬、郭隆真、张若名等组织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

她担任了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队长,学生联合会的讲演部长!

她带领讲演队到各处讲演,呼吁拯救国难,救民族与水火之中,听众深受感动。

1919年的双十节,邓颖超所在的女子师范学校组织学生集会,被警察包围,邓颖超掀掉警察的帽子,周恩来在汽车里散发传单,他们冲破封锁,万余人上街游行,直至警察厅,要求惩办警察厅长!

后来,她赢得周恩来的赞扬,夸她干得好,不愧是一个巾帼英豪!

1922年6月,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等在巴黎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周恩来定期把他们的机关刊物《少年》寄给邓颖超等人,她不断吸收先进思想的营养。

在频繁的书信往来的感情交流中,结成了患难与共的战友情谊,两颗心紧密地连在一起,他们确定了爱情关系。

1925年8月8日,她和周恩来在广东结婚,成为终身革命伴侣。

2、长征中的妇女班班长

1932年5月,邓颖超从上海赴江西中央苏区,曾任中共中央局秘书长、中央政治局秘书、中央机关总支书记等职。1934年10月,带病参加长征。

身患肺病的邓颖超,发着低烧,痰中带血丝,无力地躺在担架上,随军出发。

长征的女干部,只有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廖似光、贺子珍、李伯钊等30位同志,她们都编在干部休养连里。

邓颖超任休养连党总支委员,并担任妇女班班长。

长征途中有无数的艰险,有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敌机在头上狂轰滥炸,队伍只得在夜间行军。

一天晚上,邓颖超的担架掉队了,远处不时传来枪声。

她告诉警卫员和担架员不要惊慌,一定能追上队伍,他们终于赶到宿营地。

一天黄昏,队伍遭到一架敌机低空扫射,并扔下三颗炸弹,休养连10多位同志伤亡!

邓颖超、董必武等协助医生抢救包扎伤员,指挥战士掩埋好烈士遗体……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30位女战士,奇迹般全部安全到达陕北!

3、妇女解放的先驱

抗战时期,邓颖超以中共南方局妇委领导人和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合法身份,积极为国统区妇女争取合法权益与自身解放而奔波,她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妇女解放的先驱。

邓颖超积极开展劳动妇女文化普及工作,在妇女大众中开办识字班,开办妇女夜校、妇女业余学校,还经常到城镇和农村了解妇女学习文化情况。

她积极为妇女争取平等就业权,与歧视妇女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她积极争取改善妇女生存福利条件,她呼吁“颁布战时妇女最低限度生活保障法令,保护产妇和婴儿,禁止体罚、打骂妇女;禁止伤害女婴生命,取消一切对妇女的封建束缚和缠足束胸等肉体摧残……”

她积极宣传党团结抗日的主张,推进各界妇女的大团结。团结争取国统区所有赞成抗日、热心妇女工作的中间人士,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工作的开展。

她还组织开展征募支前运动,举办训练班,培养抗日妇女干部,对推动国统区的妇女解放运动和妇女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很大贡献。

4、把爱献给孩子

抗战时期,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许多儿童沦为孤儿。日军掳掠难童,让他们当炮灰,迫使中国儿童给受伤的日军输血,成为日军“活的血库”!

当时,负责中共南方局妇女工作的邓颖超,想方设法抢救这些难童。

1938年1月24日,邓颖超和李德全、沈钧儒、郭沫若、蔡元培等召开了有183人参加的发起人会议,会上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筹备委员会。

3月10日,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

几个月后,广东、江西、安徽、浙江、广西、贵州、湖南、四川、陕甘宁、香港和南洋群岛等地成立保育会分会。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先后在各地建立了53个分会,共抢救了3万名难童!

保育院中的很多难童后来成为新中国各方面建设的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邓颖超担任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她关怀少年儿童,把祖国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她一生重视和关怀少年儿童工作,以慈母的情怀,热爱、关心、培养、教育了中国几代少年儿童,对我国的儿童工作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邓颖超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她中国妇女的骄傲,深受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邓颖超是我最佩服的中华女杰!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