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通过三句古诗,高度概括出人的成才所必经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应该说,这也是其成为国学大师的奋斗历程和经验总结。按照季羡林先生的解释,这三境分别写的是预期、勤奋和成功。
第一境所引之词出自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昨夜的西风使固有的惨淡、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许萧瑟、几分凛冽。风烈,树凋,人孤,悲凉,凄惨,无助。
“望尽”可见其眺望之远、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这是一个人在孤独之中寻找理想、寻找目标、寻找生命着落点的痛苦时刻。我以为,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属此境。
第二境所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用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辛勤努力,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这是一个人找到了奋斗的目标和奋斗方向,全力以赴、不惜代价而努力的过程。“面壁十年图破壁,难筹蹈海亦英雄”正是表现出了勤奋刻苦的顽强精神和英雄气概,不会亚于此境。
第三境引用的是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原诗意为在元宵佳节时,游人如织,灯火如海,作者千百度地寻寻觅觅,然而在蓦然回首的一刹那,却发现佳人在昏暗的灯火处。
王国维引申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成就。“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也可看作对此境的诠释。
按照今天成功学的解释,成功不但需要有理想目标和预期,需要刻苦勤奋,还需要具备天资和机遇。
天资就是人的素质,主要指人的智力,包括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及某方面的聪明智慧,还应包括人的非智力因素。天资极高的人可能就是天才了。
唐代大诗人李白就不避讳自己是天才,“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表现出李白豪放气概。《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中记载:“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瞻逸,名闻天下。”
明代《训蒙骈句》作者司守谦,史称其“天才超逸,下笔万言。”纵观古今中外天才人物可以发现,天才并不是天生之才,天才是勤奋学习,勇于探索,披荆斩棘,努力拼搏,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智慧之花。
机遇就是好的境遇,好的机会、时机。李白《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讲的就是机遇。机会来了,椰风挡不住。正可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唐·罗隐《筹笔驿》)。
历史上多少人有志无时,空怀满腔抱负而时运不济。南宋诗人刘克庄在一首《沁园春》中曾感叹:“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南宋诗人郑域在一首《水调歌头》中也感慨运蹇时乖:“百载一机会,人事恨悠悠”。机会失之弹指间。
想要成功,就应学会看准机遇、抓住机遇,创造机遇。机遇面前人人平等,关键是看你平时的准备和积累如何,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确实是至理名言。一个有能力的人一旦遇到有利时机,必定会奋发有为,有所成就。对于每一个要求上进的人,都应该努力践行下面这个公式: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祝你成功!努力吧,你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