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要取消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和刚性兑付?
作者: 昆明财税服务平台
201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文件中要求:“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
银行垫资就叫做刚性兑付,估计不少人看到这里都很疑惑,咱们普通人,好不容易有个稳定的理财渠道,为何国家要打破这个刚性兑付呢?这不是堵住了百姓的投资渠道吗?
其实打破刚性兑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们都知道,投资有风险的,高收益代表着高风险,而理财产品本身就是一种投资,如果银行保持刚性兑付,那么我们购买理财就不叫投资了,直接叫做存款(反正没风险),既然这样,那还不如直接提高银行的存款利率就好了,为何还要搞出一个理财产品来?
以往银行为何愿意刚性兑付?按理来说,我们自己投资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那以往为什么银行愿意替我们承担投资的损失呢?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理财亏损的概率极低:银行理财基本都是低风险理财,可以说99%以上都可以按时兑付,因此发生亏损的只是极少部分,这部分亏损银行承担的起;
(2)声誉原因:我国银行业机构高达几千家,各家银行竞争极其激烈,如果说一家银行有爆出过理财亏损的案例情况,那么无疑它的声誉及竞争力会受到打击,如果频繁出现几次,那么它基本失去了与其他银行竞争的能力了,所以对于亏损的情况,银行都宁愿自担垫资,维护声誉。
为什么要打破?银行的这种行为明显是违背市场规律的,故而国家才要打破这种制度,这并不是银行要打破,那么打破这种制度有何依据呢?
(1)从法的角度说
银行理财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本质上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合同双方是委托与被委托的法律关系,这就决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为委托人利益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委托人自担投资风险并获得收益。
如果金融机构(例如银行)对资产管理业务作出保本保收益的承诺,那么,这笔业务的性质以及合同双方的关系就发生了改变,从理财变成了存款。以理财之名,行存款之实,是一种典型的监管套利,就不能再按照表外理财业务来认定,而应遵循存款业务的规则,包括缴纳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基金等。
(2)从理的角度说
打破刚性兑付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它会扰乱市场纪律,加剧道德风险,抬高无风险利率。资产管理业务处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之外,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常常脱离监管视线,而刚性兑付却使金融机构背负了偿付义务,从而为系统性风险埋下隐患。
金融业的基本原则是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但在刚性兑付条件下,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由于保本承诺,同样达到低风险,这就使收益与风险出现背离,抬高无风险收益率,者无形中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资金成本,也就减少了实业发展的资金可获得性,这相当于变相增加了实业的融资成本。
打破刚性兑付是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肯定会采取的措施,因为它阻扰了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其实打没打破刚性兑付,对于我们广大的投资者来说,影响并不大,保本理财也只是一个称呼而已,我国一直以来商业银行发行的主力均非保本理财,但是大家听说过的亏损案例又有几个?(飞单及虚假理财不算)。
文章来源:网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