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公务员体制内,名校生和双非大学生之间的发展有无差别?
作者: 昆明财税服务平台
多年前,我TOP10名校毕业,立志要到广阔天地造福一方水土。在县级单位工作,那时候名校生少,自带光环,自我高估,自认为前途远大。
混了几年,领导提拔的都是大专生甚至中专生,自己感到很委屈,托熟人打听原因。熟人传来的消息让我彻底寒心。领导说:名校生怎么了?书呆子一个,还不如中专生踏实、好用,庙太小,容不下“大龙”。
熟人悄悄透了实底,领导提拔的都是“关系户”,目前排队等着解决职级的,个个都有来头,据说你还没进入领导“视野”呢。我觉得县级单位能有什么“视野”?可是,我这位名校生,连领导的“视野”都没进去呢。你品,你细品。
体制内名校生和普校生在发展上有什么差别?
我认为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层次,体制内的层次论,层次越高,名校生的光环权重越大,呈现正相关性。
第二层次,体制内的名校生光环,是一种双刃剑。领导和同事都会天然地对名校生调高“期望值”,甚至会高估你的能力和表现。不是按照你的标准来期望你,而是按照他们心目中的标准来期望你。你稍微不如意,可能会产生“跳水”行情。如果你勤恳踏实、为人低调,就是优势。领导会说,你看人家名校生这么扎实,会引起双倍的好感。反之,如果你稍微骄傲一点,就走向反面。领导会说,名校生怎么了?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堪重用。
第三层次,名校生的光环与情商的辩证关系。体制内的工作难度,与学历没有正相关性,但与情商有正相关性,与写材料、会说话、善协调、肯低头、懂关系、走人情有关系。不管是名校生还是普校生,在情商面前,一律平等。有一点悖论,有些名校生不肯弯腰低头,个性比较强,那么,名校光环反而是一种累赘,领导普遍不喜欢个性强、自尊心强、不走人情的名校生。
所以,名校生具有天然的优势。一是考取的体制内层次比较高,一般都奔着市级以上单位去的,很少下沉到基层单位。二是名校生确实综合素质比较高,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培养。三是现代的领导者,从自身形象出发,也会格外高看名校生一眼,如果驾驭好名校生、用好名校生,自己脸上也有光,还显得爱才、惜才、识才、用才,有格局,有气度,有能力。
那么,具体到微观层面,先排除“关系”因素,因为在“关系”面前,名校生与普校生都拼不过“关系生”。排除“关系”因素,名校生与普校生的发展,拼的还是情商和职场技巧,因为工作能力差距不大。所以,要注意三个关键要素。
第一个关键要素:名校生要善于管理别人对自己的期望值,回避期望值陷阱。职场上,对于名校生来说,存在一个“期望值陷阱”问题。比如,你刚入职,为了满足领导和同事的期望值,高举高打,表现优异。他们会认为你理所当然。倒逼着你持续放大招,表现越来越好,直到遇到你的期望值“抛物线”,出现表现下降,然后你的形象就会产生“崩塌”现象。不是循序渐进的,而是突然崩塌的。
相反,普校生的期望值本来就是起点低,他们慢慢爬升,当他们爬到山腰时,正好遇到名校生从山顶崩塌,然后突然把普校生凸显出来。领导和同事会认为,还是普校生靠谱,名校生不过如此,让我们失望了。这个期望值陷阱很害人,明明是从100分滑落到90分,评估值却大跌到60分。普校生从60分爬升到80分,就会被放大到120分。
所以,对于名校生来说,一定要从开始就要加强“别人对你的期望值管理”,保持期望值曲线缓步上升,斜率略微超过普校生即可,不要一开始就放大招,把弦绷得太满,吊高别人对你的期望值,很容易最终掉进“期望值陷阱”。如果把这个问题管理好,名校生发展要好于普校生。
第二个关键要素:名校生要善于对岗位能力的溢出效应进行管理,加快提升通用能力。名校生的特点是学历能力强、智商比较高,进入职场后,也会形成路径依赖,天真地认为只要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水平,是金子早晚要发光。实际上,体制内偏重于公共管理,岗位胜任能力标准要求不算太高,一般的本科生就能胜任,名校生的能力对岗位胜任标准有一定的溢出效应。比如,岗位胜任能力分值为60分,普校生就能达到60分,名校生可能达到80分。实际上,溢出的这20分并没有实际意义,对提升岗位工作业绩不是正相关的。
在岗位胜任能力之上,职场通用能力的权重会大幅提高。体制内的通用能力,包括总结提炼能力、综合文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宣传发动能力、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等等。体制内很多工作,基本就是执行落实、总结提炼、公文写作、请示协调、宣传提升的大循环。那些能够准确把握上级意图、准确执行落实(把事办到点子上)、善于总结提炼出经验典型、能够写出漂亮的公文、请示协调方方面面做到位、宣传单位宣传领导提升形象的人,容易脱颖而出。
名校生要克服自己的路径依赖思想,巩固自己的长板,补齐自己的短板。有些名校生喜欢专注那20分溢出能力,认为把岗位工作做到80分以上才是自己擅长的。其实,上级对岗位工作要求就60分,希望你把那20分的精力用于提高通用能力上面。可是很多名校生并不懂这个道理,甚至对通用能力不屑一顾。反倒是那些普校生在通用能力上下功夫,成长进步要快于名校生。
第三个关键要素:名校生要善于做人做事,提升情商的权重。体制内职场生态与体制外职场生态完全不一样,体制外盈利能力权重很高,体制内做人做事、人情世故的权重很高。体制内人员流动性差,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域性职场生态里,大多数人都要待一辈子。在封闭职场生态里,要发展得好,爬得高,走得远,需要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关键是得到对做人做事的认可。做人做事不过关,你不太可能持续发展。
体制内的职场生态,实际上呈现出“圆柱形封装”形态。比如,某局某人,他所处的职场生态圆柱形,就是上两级领导、下级管理对象、围绕业务形成的关联圆圈组成的。岗位越专业,圆柱半径越小,岗位越综合,半径越大。你的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取决于这个圆柱形的上半部,下半部和周边,只起到促进或后拉的作用。
体制内选人用人机制,分为酝酿动议、发起方案、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开会研究、公示、宣布等主要程序。最核心最关键的程序是酝酿动议环节。什么意思呢?提拔一个人,初始提名权,掌握在主要领导手里。主要领导提议提拔谁,在酝酿环节,单独征求分管领导的意见、纪检的意见,就可以拟提拔某人的组织考察的发起方案了,然后才是走推荐、考察等环节,去印证动议人选的正确性。如果没有主要领导的初始提名,就无法发起提拔的行为。
明白了体制内提拔的程序,尤其是初始提名权的归属问题,你就知道做人做事有多么重要了。要获得上级的初始提名,必须提前要赢得上级的赏识。你所处的职场“圆柱形”,其实就是你一辈子待在里面的“生态”,“封装”了所有职场规则和社会规则,也“封装”了所有人情世故。随着职位的上升,情商的权重越来越高。
名校生如果要发展得好,提拔得快,取决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主要领导要赏识你,提名你,动议你,这期间,分管领导有推荐权和沟通争取权。第二个环节是组织考察要过关,你所处的“圆柱形”上下左右的“截面”,没有“致命”的反对因素。
在第一个环节,赢得主要领导赏识,除了工作能力(名校生和普校生差距不大)、通用能力之外,还需要高超的情商水平。比如,忠诚度、服从度、感恩度、信任度、舒服度,方方面面的情商要素都要到位。
在第二个环节,要避免出现反对、阻扰因素,除了对你的做事能力认可之外,更多体现在你的做人做事方面。
名校生的光环,对情商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处理好工作能力和情商的辩证关系,就能助你“比翼双飞”。如果单方面强化工作能力,忽略“情商建设”,恃才自傲、特立独行、做事张扬、做人高傲,不走动人情,不谦虚低调,就会产生更大的反作用力。
文章来源:网站整理
- 上一篇:为什么有些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加班?
- 下一篇:到底是能力重要还是学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