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年轻人敢顶撞领导?
作者: 昆明财税服务平台
联想起前几天的热议“要善待你的单位”,可以两者联系起来,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年轻人敢手撕领导”?现在还有多少单位?现在的契约精神到底是什么?是单位单方面要求员工要忠诚组织吗?不应该同时组织也对员工负责吗?契约精神是双向的。员工离开了单位什么都不是!那么,单位离开了员工是个啥?难道单位不应该紧紧依靠群众吗?所以,年轻人为什么带有怨气?就是单位只是单方面要求员工奉献,却不能解决年轻群体面临的房子、孩子、教育等现实难题。
除了公务、事业、央企、地方国企还能称为单位之外,吸纳80%以上就业人口的民企私企个体经营户的企业和组织,恐怕不能称为单位吧。
即使在体系内的单位,单位的作用也远远不如以前了,以前单位分房,让年轻人至少住有所居吧,有的单位还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年轻人生了孩子可从幼儿园上到企业大学,生病了可以去职工医院,现在单位除了发工资发福利之外,还能给年轻人解决什么?单位办社会的职能完全社会化之后,给予年轻人的少了,要求年轻人付出的多了,自然引起了年轻群体的极度心理不平衡。
很多年轻人生活不如意,生活压力大,升职看不到希望,加薪更是慢如蜗牛,个个都憋着气呢。有些愣头青实在憋不住了,就手撕领导了,其他年轻人普遍在心里叫好。
体系外的所谓“单位”,由于互联网经济的崛起,由于人才智力的充分流动,职场更加去中心化了,员工流动性越来越强,凭什么看领导脸色?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看上司不爽了辞职走人就是。领导要求严了,说话重了,当场就怼,忍不住就手撕,撕完了大不了换一家“单位”。
这不仅仅是代际冲突和代沟问题,而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去中心化的时代逐步来临。
以前,传统的职业观是“组织化”的,即:一个人在一个组织里(比如,单位、公司、社团等组织),这个组织的中心人员(管理层),决定所有人员的职业命运。这是“中心化”的。
比如,张三技术再好,如果不拍马、不巴结、不走人情,不被管理层欣赏,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除了少量自由职业者,大多数职场人都受制于“组织文化”和组织的“中心化”。
互联网+时代,引入了“去中心化”理念,比如,区块链技术就是一个典型的技术代表。在职场上,也引入了“去中心化”的理念。
一名员工,在一个公司里工作,但可以“身在曹营心在汉”,可以运用互联网+的手段,同时为多个组织、多个客户、多个个体甚至是无数的虚拟用户服务。不再像过去那样,单纯依赖一个组织。现在,这位员工的职业命运,不再由一个组织的管理层(中心化)所决定了。
比如,一名公务员李四,他在某单位里是一个合格的公务员,挣一份工资,享受社保和退休福利待遇。假设他搞副业,他没有必要辞掉主业专职做副业。因为,他完全可以选择“去中心化”的职业模式,白天当一个合格的公务员,晚上可能就是一个网络写手、自媒体大咖、知识变现者。
这个公务员的职业命运,可以走“去中心化”的道路。他的成功和幸福(包括收入),不是由单位领导层所决定的,而是由整个网络上的几亿网民所决定的(去中心化)。比如,网络作家侯某东,他主业是事业单位副职,年薪12万元,但他又是一个网络大咖,年入4千万元。
文章来源:网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