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地方都建议不返乡,那么工地放假后,工人能去哪里呢?
作者: 昆明财税服务平台
农民工在外奔波忙碌一年,春节的脚步越近,思想情绪越强烈。
对于长期与家人分居两地的农民工来说,大部分人都期盼着能早点结完工资回家过年。对于他们而言,春节才是最幸福的时光,回到家里一家老小吃顿团圆饭,诉说着一年来的不容易和对来年的憧憬,这才叫“生活”。
但是近期的形势想必大家都有一些了解,河北、北京、辽宁、黑龙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弹,其中一个地区被列为高风险地区,其他48个地区陆续被列为中风险,形势极其严峻。
为了应对反弹,防止人口流动加剧传播,各地政府和防控专家近期相继给出了倡议外地人不反乡、就地过年的建议。比如福建厦门连发两封倡议书:“鼓励各单位弹性休假,非必要情况不要离开厦门,就地过节”;安徽下辖的临泉县、萧县、阜南市、淮南市也陆续发出:“建议外来务工人员在务工地过节,非必要不返乡”的倡议。
除了上述地区外,山东青岛、日照、河南漯河、北京、上海也都下发了类似“非必要不返乡、就地过年、鼓励错峰返乡返岗”的倡议
除了各地政府的倡议外,张伯礼院士也在近期倡议:“春节能不回家就暂时不要回”,春节期间少聚集、少外出,尽量不要旅游。
以上“非必要不返乡”的建议出发点是好的,毕竟站在决策者的角度而言要全盘考虑问题,难免会出现个人意愿受损的情况。
“不返乡”的建议对在外工作的白领影响不是很大,毕竟他们的生活保障更多一些,比如单位安排宿舍、自己租房子住,甚至不少白领都在工作地买了房落了户,孩子老人都随着他们来到工作的城市上学、养老,一家老小即使不返乡也能过一个团圆年。
但是农民工群体则不同,他们基本上“居无定所”,大多生活居住在工地的活动板房里,夏天酷暑难耐、冬天阴冷潮湿,况且工地放假后连吃顿热乎饭的地方都没有。那他们的生活如何保证呢?小编建议,如果有农民工从大局出发,接受“不返乡”的建议,那么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工地和社会都应该给他们的生活予以充分的保障:
1.集体安排食宿,保障一天三顿“热乎饭”,适当安排文娱活动,以减轻思乡之苦;
2.对他们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每天发放一定的基本生活费;
如果能做到以上两点,相信很多农民工还是能体谅防控的难处,从大局出发,接受“不返乡”的建议的。
但是能保证做到以上两点的又有多少呢?总不能让离家务工一年的农民工在工地阴冷的活动板房里过年吧?我的我的建议倒不是“一刀切”,而是“有序返乡、错峰返乡、早放假早返乡”:
1.防控形势严峻,再加上天气也冷了,工地也没啥活了,不赶工期的单位能不能早结款早放假?
2.各地划片,片区内的工地错峰放假,让农民工错峰返乡;
3.施工单位应该承担起防控的责任来,尽量包车送农民工返乡,尽量不让他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农民工多的地方由当地政府派出专车接回他们;
4.施工单位尽到防控义务,发放口罩、酒精等个人防护用品,严密保证旅途安全。
总之,倡议归倡议,凡事不能“一刀切”,要“灵活”处理,在顾及当前严峻形势的同时,也要顾及农民工的感受,辛辛苦苦在外一年,盼的不就是能春节回家跟一家老小过一个团圆年吗?如果这点最基础的愿望都不能实现,未免寒了农民工的心。
再者,农民工的日常活动区域基本都很小的,大多吃住在工地,很少走出工地这个范围,也很少与外面的人接触,所以我倒不认为农民工属于“流动性风险”,对于尚未出现病例的地区而言,完全没有必要限制他们的出行,钟老就曾表示:“今年春节在我国境内没必要禁止出行,只要不去国外及中高风险地区,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还是可以安度春节的”。
当然了,以上只是小编个人的建议,决策者肯定是站在大局统筹考虑问题,我们也应该予以充分的体谅和支持。而且有些农民工的自觉度和防控意识很高,说不定也有人顾及家人的健康选择“就地过年”,为他们的牺牲精神点赞。
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吧,愿意留下的就让用人单位做好食宿安置和后勤保障,愿意回去且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戴上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错峰出行,安全健康的回家过一个团圆年!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