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忌讳什么?立春有哪些风俗习惯吗?
作者: 昆明财税服务平台
今日是2021年公历2月3日,阴历腊月22,恰逢“立春”。这意味着从今天起,严寒冬季已经过去,温暖的春季从此开始了。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大地开始回春、万象更新,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义。
立春节气的由来:立春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气之一,也算是一个节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立春这个节令了,只不过那时候还没有24节气之说,只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八个节令。由此可见,“立春”不但是24节气之首,而且也是最早被人认可的节气之一。
一直到了秦代,人们才普遍把立春作为春季开始的象征,立春之日迎春距今已经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了。
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间更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俗语。在《事物记原》中有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统治者在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古人对岁首是很重视,立春要祭春神、祭太岁,敬天法祖,由此便产生了辞旧布新、迎春祈福等一系列祭祝祈年文化活动。
不仅汉族重视“立春”,一些少数民族也过这一岁时节日,比如白族称“立春”日为“催春节”,侗族在“立春”这天有扮演春牛舞的活动等。
立春有哪些风俗习惯吗?习俗一:迎春
迎春就是事先做好准备,进行预演,然后才能在立春当天正式迎春。
迎春在立春前一天进行,意在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古人刻画的句芒神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说。清末《点石斋画报》上记载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等都是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习俗二:打春
民间扎春牛,用鞭打之,谓之打春。盛行于唐、宋两代。
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有些地区还有采茶祭春牛的活动。
浙江地区的迎春牛更有特点,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栏内。
习俗三:咬春
正如春节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一样,立春时还有自己的传统食品。
立春时北方主要以春饼、萝卜、五辛盘为主,其中五辛盘是由五种辛辣食物组成,即葱、蒜、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以此作为就餐的调味品;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叫卖春卷的小贩多了起来。
习俗四:朝贺
在立春当日,文武百官,觐见天子,官吏之间互拜。《梦梁录》中也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的相关记载。
习俗五:春游
出城探春、踏春是最为主要的春游活动。
立春忌讳什么?实际上,所谓的“忌讳”只是一种“迷信”罢了,没有什么科学道理。不过如果把“忌讳”看做一种习俗,“立春”当天还真的有些事“不能做”:
第一,女子不要回娘家。其实是“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在作祟,一种说法是如果女子在立春这一天回娘家,再返回家就是来年的第二春了,预示着女子的婚姻可能会生变,惹得娘家人也不高兴;另一种说法是立春后就开始农忙季节了,正是农田里急缺劳动力的时候,此时怎么能回娘家呢?
第二,不要搬家。这怎么解释呢?正所谓“一动不如一静”,搬家可不是一件小事,搬前搬后、打扫卫生要好几天的时间,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而什么也比不上耕种重要,有耕种才有收获,来年才不会饿肚子。所以先把搬家这种费神费世间的活先放一放,把精力都放在耕种上。
第三,不要生气、不要醉酒。春乃一年之始,立春当天生气不是要生一年气?所以一家人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和和睦睦的好好相处过日子,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千万不要动气。不要醉酒也是如此,一旦醉酒很容易惹出事端,也容易与家人动气争吵,影响家庭和睦。
最后提醒大家的是立春时天气虽已转暖,但仍很寒冷,还要主要保暖。户外活动如踏青、散步、慢跑、打太极等强度都不要太大,微有汗出为度,尽量不要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以防吸入过多凉气或风寒感冒。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