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最感人的一部国产老电影是哪部?
作者: 昆明财税服务平台
如果谈国产“老”电影,就不能把本世纪的国产片包括进来,因为它们都没有资格算作“老”。从这个时间定义来说,我们应该回到上个世纪新中国成立后到本世纪结束这个时间段来谈。那个时候的老国产片,可以分为八大类:
一类是阶级斗争片,比如《战宏图》、《向阳院的故事》、《青松岭》等;
一类是敌特片,比如《秘密图纸》、《野火春风斗古城》、《铁道卫士》、《海霞》、《羊城暗哨》、《黑三角》等;
一类是战争片,比如《渡江侦察记》、《英雄儿女》、《从奴隶到将军》、《地道战》、《地雷战》、《奇袭》、《上甘岭》、《南征北战》等;
一类是文革反省类的,比如《戴手铐的旅客》、《芙蓉镇》、《第二次握手》等;
一类是英雄类的,比如《火红的年代》、《创业》、《刘胡兰》、《吉鸿昌》、《闪闪的红星》;
一类是武打类的,比如《少林寺》、《神秘的大佛》《神鞭》;
一类是思潮类的,比如《春苗》、《赤脚医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五朵金花》、《艳阳天》、《决裂》;
一类是情感生活类的,比如《庐山恋》、《苦菜花》、《瞧这一家子》、《第二次握手》。
当然,还有一类不属于电影,属于纪录片。这里按下不论。
由于那个时代的特殊性,电影的审核在政治要求上非常严格。说实话,中国那个时期的电影,时代特征都非常明显。什么政治环境下,就要出什么样的电影(其它文学艺术类也一样,比如出书、期刊、戏剧、话剧、舞剧、舞台剧)。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找出一部感人的电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把所有的电影都归结为一类的话,那个时代大部分的国产电影都是“歌颂类”的,或者我们说得严谨一点,叫“歌功颂德”类的。歌功颂德,要出一部感人的电影不容易。
当然,感人,不太容易定义。对于有些人“感人”,对于其他人则不会;对我来说感人,对于你来说,就谈不上感人。所以,感人这个词,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那个时候,我们这代人都还是孩提时代,或者在“感人”上还不够成熟。我们的世界观里,只有“好人”和“坏人”,没有中间地带。所以,我也只能谈对我影响最大的国产电影。这部电影叫《雷锋》,可以归入英雄类的电影。
非常清楚地记得,看《雷锋》这部电影时,是和当时的一个住在离我们家不远处的一个小伙伴一起看的。看完《雷锋》,我们俩总结出一条“人生信条”,要时时做好事、天天做好事。
从那天开始,我每天天不亮,就会起来跑到学校,从教室的窗户“偷偷”爬进去,把教室的卫生打扫干净,把黑板擦干净,把每个同学的桌子擦干净。然后再回到家里吃早饭。
我特别希望老师和同学能感受到教室变化了,比以前干净了,而且是“人不知鬼不觉”地变干净了。我早就把老师表扬时的对话想好了。老师:教室的卫生是谁打扫的?我:他的名字叫雷锋。可是,等了一个星期,居然没有一个老师和同学观察到教室卫生的变化。那种失落感驱动着我鼓起勇气跑到老师的办公室,向老师提示:老师,教室那么干净,都是我早晨还没有吃早饭就来到教室打扫的。老师:你怎么进去的?我:我......我.....爬窗户进去的。老师的回应把我打回了现实:你爬窗户进教室打扫卫生?吃饱了撑的啊你?从事,教室的雷锋事件再也没有发生过。
我和一起看《雷锋》的小伙伴还尝试着去长途汽车站,帮助过老奶奶、老大爷提过行李,结果被人家当做“抢劫”的对待。“有人抢劫啦!”我和小伙伴吓得抱头逃窜。我们俩一直纳闷:他们没有看过《雷锋》吗?
我和小伙伴还帮助过来自河南的那些“外包工”推过推车。那些“外包工”常常会用平车(手推车)拉着几十根螺纹钢条,一个长长的绳子搭在肩上拉车。我们放学时遇到,便会帮助他们在后面推车,推到坡上,“外包工”会冲着我们喊:谢谢了,谢谢了。这是最大的鼓励!于是,每天和小伙伴定点定时在那里等外包工们拉车过来,帮助他们推车。这也许是看完《雷锋》后最大的收获了。只是,我们一直没有盼到“外包工”们给学校的“表扬信”,也没有学校“官方”的通报表扬。时间久了,放弃了。做好事不留名,不图表扬,太难了。
现在的电影尽管还有审核,但是比以前要开明多了。期待中国的国产电影能有越来越多的好片子奉献给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