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发行完股票还要再增发?
作者: 昆明财税服务平台
IPO 是可以募集资金的,但是不少公司并不满足与IPO募集的资金,而是马上就增发融资,原因较多,但是不能够仅仅以圈钱来诠释这一问题。
从政策上来讲,非公开增发再融资不是直接从二级市场圈钱,得到管理层的支持和首肯,也直接导致次新股再融资增加,管理层一直以并购和IPO募集资金而自豪,IPO融资少了,再融资多了也是值得自豪的一件事。
IPO募投资金不足需要再融资
我国IPO制度不断改革,经历了三高发行,资金超募饱受市场质疑和诟病,导致大量资金用于买房买车理财造成资金严重浪费,不仅有违资源优化配置,也严重冲击二级市场走势,伪市场化改革三年股市熊冠全球。14、15和16年再度进行新股改革,就是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让利23倍市盈率IPO,导致部分上市公司资金募集不足。
典型的就是17年利益均沾的IPO制度改革,就是尽可能的多发IPO,为了顾及二级市场资金面,要求削减IPO募集资金,有的直接砍项目,有的压缩融资造成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严重不足,不能完成所有的募投项目,甚至于有的募投项目还需要解决部分资金或者缩减相应的投资规模。18年也有类似的问题,要求一些募集资金量比较大的公司减少募集自己,尽可能的消除投资者恐慌情绪。
14、15、16年IPO制度改革以后,部分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不足,影响公司募投项目的配置,也影响公司的正常发展,次新股再融资欲望是很强烈的,2014-2015年上市并且做过定增的股票中,距离上市日间隔不满18个月的占比超过87%,而且间隔时间越来越短,有的上市一个月就开始筹划再融资,意味着新股上市短期内都有很强融资诉求。
16年三季度就有7家次新股启动定增再融资,截至16年12月28日,在2015年新上市223家公司中,有107家上市公司在2015年或2016年推出定增方案,其中有约30家是在2015年就推出定增预案,可见次新股再融资非常普遍,数目并不小。
23倍市盈率融资不足高位定增再融资
A股历来就有炒新的传统,二级市场出现明显的溢价,14年新股交易制度改革以后,下档超量的买单催生投资者惜售情绪,新股涨幅更加巨大,导致新股估值奇高。
23倍市盈率属于低价发行,对实际控制人是很不利的,要募集同样资金就需要发行更多股份,稀释更多的原始股,即使发行人愿意股份稀释,管理层也不愿意看到更多新股股份发行,因此面对新股暴涨,股价成倍上扬,实际控制人就会利用最佳时机,选择定增融资,会以更小的发行股本募集更多的资金。
这种发行方式实际上是很不利与二级市场投资者的,等于是高价圈钱,可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类似于周瑜打黄盖,可是后来的结果是很多参与定增的投资者亏损惨重。
高价能够定增,导致出现部分发行人道德缺失,不管公司缺不缺钱,负债率高不高,只要有机会即使负债率很低,有钱用于理财,也会高价定增,俗话说仓中有粮心中不慌。这种不考虑公司经营现状和发展战略的高位定增,这就涉及到次新股恶意圈钱的问题。毕竟上市公司获得大量资金闲置资金以后,实际控制人就获得了资金支配权和使用权,甚至大量资金被挪用中饱私囊。
介于再融资过度泛滥,引发二级市场声讨,管理层一度出手限制再融资,但最近再融资又有进一步放宽迹象。
三是次新股资本运作
A股尽管实行审核制,但是基于人文环境和法治环境,审核并不能导致公司质量就百分百的就令人满意,毕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加上IPO任务繁重,委员们既要忙本职工作,还要审核IPO,如何能够有效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财务粉饰问题。因此不少问题公司堂而皇之来到资本市场,
因此次新股业绩变脸时间间隔越来越短,变脸幅度越来越大,有的公司本年就直接大变脸。因此某些公司就存在一种动力,利用资本运作来掩饰财务问题,因此通过定增购买资产扮靓业绩的公司客观存在,导致不少业绩出现下降的公司就进行资本运作,购买资产。
因此遏制问题公司上市,也是减少再融资的一个方式,如何遏制问题公司上市,最佳办法就是修改证券法,加大经济处罚力度,顶格罚款60万元,是无法阻止造假上市的,只会不断激励造假上市。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不是所有次新股进行资本运作就是掩盖财务问题,有的公司是进行上下游产业整合,有的是做横向扩张。但实际掌握非常恰当,以最小的股份增发获得最优质的资产。
兆易创新2016年8月18日上市,连续连拉17个涨停,9月20日停牌,后公告筹划收购北京矽成,兆易创新以158.3元每股,向北京矽成半导体有限公司全体股东发行股份及现金支付价款收购北京矽成100%股权,总交易对价为65亿。兆易创新此后股价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有的是从传统产业向新科技转型,典型的是小康股份,属于汽车配件,但是发行股份向新能源汽车转型,15年新能源汽车还没有如今的疯狂,处于一个初始期,还是相对有眼光的。上市仅仅一个月的小康股份宣布,拟投资逾25亿元建设5万台纯电动乘用车建设项目,以全面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
再融资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问题就在于再融资很大一部分利用率低下,不仅没有给公司发展带来良好前景,反而因为尽调不到位,出现了高企的商誉市值,截止目前商誉市值高达1.5万亿元左右,18年年报商誉减值成为股价暴跌的黑天鹅,让投资者深受其害。
再融资最大诟病之处还在于利益输送,向大股东或者是关联人溢价收购资产,最后成为一堆垃圾资产,成为上市公司的沉重负担。也成为大股东高管推高股价,高位减持屡试不爽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