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曾经几次怀疑萧何有不轨之心,萧何是如何化险为夷的?

汉初三杰,最后唯独萧何得以全身而退。

刘邦夺得天下后,萧何、张良与韩信三人居功至伟,被称作“汉初三杰”。

对于臣子的功劳,刘邦心里其实也非常清楚,在宴饮之上,他故意问群臣:项羽势力远胜过我,却最终失去了天下,这是为何?群臣议论纷纷。

刘邦说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然而,三杰功高盖世,最终受到的待遇与结局却截然不同。

首先是韩信

刘邦自始至终对其手握重兵都很不放心,尤其是在攻齐之后,主动请封齐王,作为继续攻打项羽的条件,这让刘邦对其更加不放心。项羽死后,韩信被解除兵权封为楚王,因人构陷被贬为淮阴侯,最终吕后与萧何合谋,诱杀其于长乐宫,被夷三族。

其次是张良

他与刘邦起初相谈甚欢,而刘邦对 他也几乎是言听计从,之后才有了约法三章入主咸阳,鸿门宴的有惊无险,刘邦被封汉王后听其意见,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下基础。刘邦称帝后,张良便托病退隐闭门不出,在刘邦翦除异姓王的时候他几乎不露面更不参与,因力保太子而有恩于吕后,最终得以安然病逝。


至于萧何,他很早就与曹参一起追随刘邦,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而且他发掘人才的本事无人能比,对于萧何,刘邦也曾屡屡试探。

第一次试探

楚汉争霸之时,刘邦与项羽大军对峙,刘邦一边在前方带兵打仗,一边不停派遣使者慰问坐镇后方的萧何,而名为慰问,其实是监视试探。

萧何也知道刘邦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当即将族中所有能够参与作战的人全都派去了前线,这让刘邦非常高兴,也非常安心。


第二次试探

陈豨谋逆之时,刘邦率兵出征,韩信称病未出,暗中却与陈豨联络,家臣告密,最终萧何与吕后联合,诱杀了韩信于长乐宫内。

韩信被萧何所灭之后,刘邦对其宠爱愈发深厚,毕竟刘邦很早就开始对异姓诸侯王进行了翦除活动,韩信一直被刘邦忌惮,后萧何被加封五千户。而萧何获赏赐后,却谢绝赏赐,将大量家产献出用于资助汉朝军队的建设,果然,刘邦愈发放心。


第三次试探

淮南王黥布谋逆时,刘邦再次亲征,在前线的时候多番派人回去看看萧何在做什么,而使者回禀,萧何在长安安抚百姓,拿出财产资助军需,就与当年陛下平定陈豨时一样。

而这时有人劝萧何,他已是功高盖世无以复加,当年入关就深得民心,现在更是人心所向,刘邦多次派人查看,就是怕他制控关中动摇汉室。萧何恍然大悟,开始在长安胡作非为,故意污损自己的名声,而在前线的刘邦得知后,却非常高兴。


晚年的萧何,经常做一些侵害百姓的事情故意来自污名声,但时间长了他心里还是觉得非常不安,所以也想着如何补偿百姓。

不久,萧何见到上林苑有很多闲散土地,只不过用来放养些禽兽,觉得非常浪费,于是上疏请刘邦将这些土地分给百姓们耕种,而刘邦当时正在病中,见到萧何所请,以为他是想要借此讨好百姓,一怒之下将萧何给抓了,后因有人为萧何辩解,而刘邦想想也觉不妥,才放了萧何。

当时六十多岁的萧何,见刘邦开恩,依旧诚惶诚恐,全身佩戴刑具,蓬头垢面,满身污秽,也没敢直接回到府邸沐浴,就直接去见了刘邦,而刘邦见萧何如此狼狈,内心更加过意不去。


刘邦道:“相国不必多礼,这次的事情原本就是相国为民请愿,我没有允许。我不过是个无道天子罢了,相国却是个贤德的丞相。我之所以关押相国,就是要让百姓知道你的贤能与我的过失啊。”

刘邦的话明显是言不由衷,但对于萧何的为人,还是默认了,此后的萧何愈发恭谨小心,而刘邦也以礼相待,不过萧何在朝政上,逐渐保持沉默。

汉十二年,刘邦驾崩于长乐宫,太子刘盈继位,萧何继续担任丞相,这期间萧何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参照秦朝法律,制定了新的律法,成为汉朝律令的开端,两年后萧何病重离世,临终举荐曹参为继任丞相。

萧何最终得以全身而退,原因其实很简单:

第一,识时务,懂得明哲保身

刘邦翦除异姓诸侯,萧何虽然看不顺眼,但是他极少掺和其中,而他掺和进去,就是除掉韩信的那一次,他站在了刘邦与吕后一方;

第二,审时度势

刘邦对萧何屡屡试探,萧何每每都能化险为夷,他功高却不自满,受赏仍旧惶恐,在刘邦面前表现得勤谨恭顺;

第三,自污美名

萧何在百姓之中威望很高,但他知道刘邦并不喜欢他在百姓中有很高威望,所以他每每故意污损自己的名声,以此换取了刘邦的安心。

实际上,萧何与张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他自始至终都没想过背弃刘邦,但他也知道自己心里这么想还不够,君心难测,必须要让刘邦亲眼看到才行,萧何极力展现自己的忠心,极力让刘邦安心,最终才换来了自己圆满的结局。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