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熊猫99%的食物是由竹子构成的,这是它们进化史上一个重大变化。熊猫的远古祖先实际上是食肉动物,跟它们的近亲熊一样,即使是现代熊猫也有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偶尔也能吃肉。科学家认为这种剧烈的饮食变化是由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造成的,据推测大约七百万年前,大熊猫赖以为生的食物由于自然栖息地的变化而灭绝,由于食物缺乏,大熊猫不得不适应了新的饮食习惯,进化出强有力的下颚。大约200万年前,大熊猫已经完全转向以竹子为食。
大熊猫仍然保留着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有一个简单的胃和一个短的小肠,没有像牛那样的四腔胃来有效地消化植物。而且大熊猫基因组中,鲜味受体基因失活,鲜味是让肉食物更加美味,使肉对大熊猫来说没那么有吸引力。纯竹子的饮食含大量难以消化的纤维并且几乎不含任何蛋白质,所以大熊猫每天要吃12到38公斤的竹子,大约是自身体重的40%。因此,他们有较低的代谢率和非常懒惰的生活方式,每天至少要吃12个小时。成年大熊猫每天要吃掉500根竹子。大熊猫除了进食都在睡觉,缺乏社会互动,甚至对繁殖都没有兴趣,导致大熊猫繁殖率低,濒临灭绝。
由于大熊猫的低能量饮食,它们的新陈代谢率很低,与三趾树懒相当,比考拉低得多。大熊猫不像其他熊那样咆哮,而是像山羊一样咩咩叫,或者鸣叫来交流;GPS记录显示熊猫很懒惰,几乎不怎么动,即使动了,也很慢,野生大熊猫觅食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15.5米;而且大熊猫体内调节新陈代谢的甲状腺激素。
生存并让基因延续下去是进化最终目的,大熊猫改行吃素之后虽然导致每天消耗大量时间用于吃和消化食物,而且代谢率也被迫下调,但至少使它延续了下来没有因为食物缺少而灭绝。而且由于缺少竞争对手,加上低繁殖率也让大熊猫不需要担心食物短缺,这也算是一种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