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东西最短要多少年才能变成古董?“短”字,此处我理解为“放”的意思。
“古董”这个词,外延太广了。
早在清朝以前的叫法是“骨董”,意指“动物肉身腐烂之后,只留下不容易烂掉的骨头”,表达“取其精华、时间久远”的意思,后慢慢演变成“古董”、“古玩”同义词。
收藏行业中,对于物品的表达方法很多,“藏品”、“古玩”、“古董”、“宝贝”、“玩意儿”、“老货”、“旧物件”……等等,其中涉及时间概念的,一般都带上“旧、老、古、前”等字,用于突出“与当今时间有一定距离”。
当我们针对收藏品来讨论他是不是古董的时候。合理的做法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物件的前提下比较妥当。
这样说的原因是,每一类收藏品的历史,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有的进入收藏领域的时间长,而有的进入收藏的时间会比较短。
对于“古董”二字,大家使用的时候,有一个几乎公认的“中心思想”是,多指“今世不再会有”的成分。
从时间判断上来说,没有绝对意义上时间长短的定论。但是如果对于同一种类别的器物,“古”字无疑比“旧”、“老”字要突出的时间更长。
比如,60年代以前的煤油灯,大家提到的时候,可能会说“家里还有个老古董”,这是恰当的;但如果你说“家里还有个老古董腌菜石头”,那就很奇怪了——尽管石头的年代要比这种煤油灯更要老上千万年。
再比如文房四宝中的砚台,大家平时对于民国以后的砚台,充其量称之为旧砚;而明清时期的砚台称其为老砚是比较合适的;只有唐宋以前的砚台,才有资格称呼为古砚。
也就是说,在老砚台的这种器物上,只有时间走到唐宋以前的那些,才有资格称之为古砚、古董。但是对于瓷器来说,只要到了清代,说古董都是完全可以的。
这种收藏价值,可以体现在普通收藏市场的金钱价值方面,也可以体现在“重要史料、纪念意义、文化传承”等价值要点等等方面。
比如前面举例的“煤油灯”,马虎一点称呼为古董,大家可以接受,说她是收藏品,更是所有人都会觉得合适的!但如果同时代的一个锄头木柄,也不是珍稀硬木,那便算不得收藏品了,更谈不上古董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规定:
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文物认定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这就告诉我们:大家平时如遇到“疑似”涉及上述方面内容的物件,不管新老,都要有文物保护意识,感觉可能是文物的时候,要尽快与当地所属文物管理部门联系,经他们确认给出结果之后,再行决定如何对待或处理。
这样做的还有另一点好处:辅助你对藏品的定价更为合理。
总而言之,一个物件是不是古董,在时间的长短上没有固定的限定。每个收藏玩家在入手具体物品的时候,“时间参考”更不是唯一的标准。
兴趣带路,价值引导,文化、历史等多种元素参与,便是科学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