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文明是氛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个方面的。站在人类追求的高度,是没有“最”字可言的,也就是说,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始终会有下一个层次的追求:只有更文明,没有最文明!
文明与时俱进的时代和地域性曾几何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房御寒,成为古时候对于普通民众物质文明的一种愿望。
而当今的中国,全民奔小康,成为物质文明建设的全国愿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中,把“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列为共产主义社会的高度文明追求,同时,这也是所有共产主义国家的目标。
因此,文明的高度追求,是与时代紧密相关的。尤其是物质文明方面,这种“愿望中的文明高度”其标准更是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文明的高度标准也是有地域区别的。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力搞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些不发达国家甚至常年被战乱困扰的国家,他们仍处在“水深火热,随时有生命威胁”的危险之中,对于这部分人,仅仅是希望“老百姓安居乐业”这种最为基本的文明需求。
上面主要指的是物质文明方面,同时,精神文明范畴的标准,也同样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如旧社会诸多的家族礼仪、种族文化等,具体比如“二十四孝”、对于女性“三从四德”的要求等,发展至如今,已经摒弃了部分过于教条、违反人权、男女平等的落后部分,只保留了具有真正道德文明高标准的“传统真文化”那一部分的文明。
文明的种族文化和信仰特征在精神文明方面,人类在大的方面都是统一的,社会文明追求的是和平统一,个人文明追求的是内心享受。
但是具体到“到底哪一种享受才是符合各自标准”的方面,又有很大差异了。
比如部分西方国家,社会以高度化的自由、人权为强横的标准之一,一些宗教国度则以高度统一的“教义鬼神信仰”作为统治老百姓的标准去要求。
即便是我们中国,因地域跨度大,不同的民族对于“精神上的幸福”追求也会有多差异。比如:“舌尖上的中国”可以理解为一种“吃得爽我精神上就舒畅”,但以终南山隐修人士为代表的一类则是以强势的内心愿望为一种超然的文明追求,此二种便是截然不同的文明追求归属——尽管最终的感受都是带来内心的愉悦。
总体来说,人类的文明,是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个方面搭建而成,这种文明的高度,是没有上限标准的。
物质文明是一种基础,而精神文明则是目标。
每一个社会历史阶段、每一个区域人类群体,都始终“站在当下的物质文明社会上,向往着更更层面的精神世界”,这种物质与精神双重欲望标准,相辅相成,激励着人类、推动者社会一步一步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