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墨,实质是一种“墨汁长时间陈放后沉淀下来的墨颗粒”。这种“宿墨”的特点是颗粒粗、黑的程度深,那么显而易见,用这种墨创作之后,可以充分展现“沧桑、厚重、深远、雄浑、黑白对比度强”等艺术特点。
宿墨的定义及成因我们都知道,墨液是一种浑浊液,由大量的水、部分可溶胶、碳颗粒以及中草药等添加剂构成,其中碳粒便是“墨色黑”的主要成因。
这种浑浊液是不稳定的,长时间静置不动之后,墨液中的碳粒会慢慢向容器的底部沉淀集中,同时水分也会挥发。
如墨液足够多或者容器装的够深,那么,长时间静置的墨液,底部浓度会超过表面,加之胶的凝固速度非常慢,长期不用的墨汁,底部会有一层“蠕动”的流质,几与上面的墨液分离(工业墨液倒出使用前请加摇晃);
另如出差几天,家里桌上洗过毛笔的笔洗没有换水的话,回来后,你会看到里面的水变得清透,而墨已经呈泥状沉到笔洗底部了,这便是宿墨的可见形式之一。
因墨液中同样含有胶,在水分蒸发、墨粒沉淀聚合的同时,胶的浓度也会增加,随着时间的延长,集中或沉淀的墨粒也会在胶的作用下“抱团”;
如下图,正在干涸中的墨液,墨液边缘大量墨粒结晶状析出。
如果墨液的数量少,比如砚台中没有用完的,过一段时间之后,水分全部挥发掉墨液变干了,这个时候,再加水墨几下,那么也是宿墨的一种。再严重点假如水分全部挥发掉,容器底部会出现“干裂土地或者树皮状的墨片”——这已经是固态状的宿墨了。
知道原理之后,一切都好理解了;理解了之后,便更加有利于大家去驾驭她。
网上很多咨询将宿墨描述为“隔夜之墨”、“墨汁水分蒸发之后残留墨”实际只是字面上的理解,较真起来是不准确的。看了我前面的介绍之后,你应该知道了:宿墨,只是字面的理解,本质上实际是“经过较长时间沉淀的墨”、或者“凝固过的墨”。
如何更好地创作宿墨画既然宿墨的特点是“厚重、黑白对比更明显”,那么我们在创作国画的时候,如有需要表现“沧桑、深远对比、厚重”等画风的需求,便可尝试去利用。
看一幅宿墨参与的画作。
照片是拍的有玻璃的画框,实际效果对比度更强。
再看局部,特色更明显了。
国画大家李可染先生,便在其大量的山水画当中,使用过宿墨、积墨之法,用以展现气势磅礴的大好山水之壮观景象。
具体到每一个画者使用的时候,方法也很简单,且不止一种比如:
1、凝固的“宿墨片”碾碎之后,直接用湿笔去上面扫上宿墨,之后直接涂、擦、皴进行创作。
2、没有干涸的宿墨,直接用湿笔去蘸。
3、干涸之后的宿墨,加少量水,稍加研磨,碎片呈肉眼不可见的快状之后,直接用。
4、国画的创作,笔头技法也很重要,宿墨加毛笔的多种技法、多次反复修整,也是重要的环节,需要自己不断摸索。
宿墨创作注意事项宿墨创作,在了解了其原理之后,要从本质上搞清楚“视觉效果发生的关键所在”,之后利用宿墨的“凝聚颗粒状”是形成“更黑、更粗狂”的本质原因,之后才可以以此去“制造宿墨”继而“利用宿墨”。
并不是教条的“墨汁放一宿就真会变成宿墨”——如果一次研的墨液多了,放一宿并没有
工业墨汁的原料过于“纳米化”,其墨液凝固后再解封,难度很大,且效果远不如墨锭磨出来的墨液。
因此,在“已经将效果要求到使用宿墨”的高标准要求的画家身上,严重建议不要使用膜工业墨汁。
因为宿墨由“抱团的碳粒”构成,因此,很多墨色是没有渗透到宣纸内层的。
因此,宿墨作品在常规手工裱的时候,会“二次晕染”——装裱的水喷上画面之后,会将作品的宿墨部分再次化开产生墨晕,以及将浮于纸面的墨粒冲开一定的位移产生“晕墨”。
另外,还会在湿裱的过程中,掉下一部分墨粒(宿墨装裱掉渣),将原作的“黑”淡化掉,尽管影响不大,但是却也不怎么好。
解决办法就是“干裱”,也就是,画作不要喷水,将覆背纸喷湿平整贴于画作的背面。当然,这也会有少量影响,关键看裱画师的水平了。
原则上,不建议使用胶膜去作“机器裱”。
总结宿墨创作,也是一种国画技法。
常言“墨分五色”中的“焦墨”效果,用宿墨来做是非常容易的。这种效果用于体现沉稳气氛、厚重沉实、大气、深远、复古等意境的时候,特色烘托作用很大。
创作者们在各自摸索的办法上,灵活运用之后,当对自己的艺术提升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