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饺子又被叫做“馄饨”(《广雅》)。此外,南北朝颜之推在其《文集·家训》中也指出"今之馄饨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此后,北魏《齐民要术》、唐《字苑》、宋《演繁露》等著作中也都持相同叫法。关于饺子的别名,可以参考张自烈在《古今文辨》中的考证。
古代特色饺子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用羊肉、羊脂、羊尾巴、生姜切碎了做饺子馅,用豆粉做饺子皮的水晶饺。第二种,用羊肉、羊脂、羊尾巴、新韭菜切碎了做饺子馅,用白面粉做饺子皮的撇列饺子。第三种,有荤馅的、素馅的,用热油将其饺子边缘煎的酥脆的酥皮饺子。第四种,用去皮的胡桃、松仁或者蜜糖、豆沙做馅,用热油煎,趁热用蜜糖染透的蜜透饺子。
从早期的水煮到后来的笼蒸、油煎、油炸等做法,从一开始的荤馅到后来的可荤可素,从一开始的咸馅到后来的可咸可甜,外形也是千姿百态,外皮的原料除了面粉还有米粉。可见自古以来,饺子就是面食类常被食客所钟爱的美食。
古人吃的饺子和今人所吃的饺子没有本质区别。就面团而言,可以分为水面饺子、油面饺子,还有利用其它植物掺和制成的其它饺子。水面饺子,是用水面做面眼,品种比较多包括水饺、蒸饺、锅贴、馄饨等。油面饺子,是利用油酥面制作的饺子,俗称“酥饺“。其他饺子,类型就比较多了,利用其他辅料或面粉制作的面团,譬如三皮饺子(面皮、蛋皮、粉面)等,之前还吃过用玉米面做的饺子皮的饺子,味道也是很棒。
饺子作为中国传统的面食,其发展变化都是有迹可循的,其烹饪技术也不断地推陈出新。
文/G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