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王爵排位顺序是怎么定的?有什么讲究?

清朝的爵位主要分成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与蒙古爵位三种,而“王爵”主要就是宗室爵位。

清朝宗室爵位又称作“宗室觉罗爵位”,只授予爱新觉罗氏家族成员,共分成十二个等级。

第一等:和硕亲王;

第二等:多罗郡王;

第三等:多罗贝勒;

第四等:固山贝子;

前四种都是比较高级的爵位,一般只有皇子才能拥有,除了特殊情况之外,皇子最起码也是个贝子。

除此之外,还有超品的: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入八分”与“不入八分”指的是一种象征,一般“不入八分”者都不是在京城当差,也不住京城。

再往下,就是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这三等又细分三个等级。之后还有奉恩将军,一般授予闲散宗室,待遇如同四品武官。

清朝宗室规模庞大,但始终都保持在一个比较平衡的程度,与明朝庞大的宗室相比简直小巫见大巫。

清朝施行“降等世袭”制度,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爵位每传承一次就会降低一个等级,亲王变郡王、郡王变贝勒,除了“铁帽子王”能够“世袭罔替”,其他的王爵最终都会成为闲散宗室

除此以外,还有女性爵位。第一等就是正宫皇后所生的固伦公主,第二是妃嫔所生的和硕公主。

再者,就是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与格格。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5 00:42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