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汉武帝施行“推恩令”之前,景帝朝在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国的势力已经被削得七七八八。而武帝朝的推恩令可以说,彻底削去了诸侯藩王们的威胁。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没有使用推恩令而是直接强行削藩,一来,推恩令耗时许久,见效并没有那么快;二来,明朝藩王与汉朝不同,本来就没有实际封国,实际可行性不强;最后,朱允炆“先易后难”却让燕王朱棣有了充足反攻的时间,战略有误。
汉朝施行郡国并行制,为了遏制诸侯势力,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施行推恩令。原本诸侯王爵位由嫡长子继承,后更改为嫡长子继承主要封地财产,而其他诸子为列侯,也可以得到诸侯国的一部分土地财产。最终使得封地越来越小,无法与汉朝抗衡。
虽然这是个“软刀子”,是非常高明的办法,但是耗费时间很久,成效没那么快。当时的建文帝就着急削藩,登基一年就开始对诸侯下手迫不及待。
汉朝推恩令主要分割封地兵力与财富,然而明朝并不同。虽然明朝施行分封制,但诸侯王也被严格限制,就藩却并没有实际的封国,也不得干涉封地的日常事务,除了几个“塞王”镇守边境拥有一定实权,各地藩王其实并没有什么庞大实权。可如果真要施行“推恩令”,去分割诸侯的什么呢?
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建文帝战略失误。朱允炆听从黄子澄建议,并没有首先削燕王朱棣,而是拿周王等实力较弱的亲王开刀。接连削去五位藩王,周、代、湘、齐等诸侯接连被废甚至遭诛。
朱允炆从小在深宫学习儒家文化,处理问题更多也是停留在理想状态,很多都不切实际。自以为几位藩王都乖乖听话了,燕王朱棣也不得不从,用不着拐弯抹角用推恩令。可朱允炆怎么都没想到,反而给了朱棣反攻的时间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