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中原隋唐时代的科举制很早就传入了临近的朝鲜半岛。公元958年,科举制传入了当时的高丽王国,直到1894年李朝甲午更张废除,科举制在半岛存在了超过900年的时间。新罗时代,科举制已萌芽
隋唐时代的朝鲜半岛出现了新罗王国,而诞生不久的科举制度随着大量的中原文化一起传入了新罗。新罗效法唐朝科举,也设立了非常类似的“读书三品科”,将读书考试结合,按照成绩选取任用人才授予职位。
新罗也有类似于中原魏晋门阀制度的“骨品制”,虽然出现了三品科,但当时能够读书考试的也几乎都是贵族子弟,所以影响不大。
高丽时代正式引入确立科举制随着武官权臣势力的衰落,为了巩固统治,高丽时代正式效法中原建立起科举制度。高丽王国设立制述科(进士科)、明经科与杂科,虽然制述科与明经科被称作“两大业”。但实际上制述科要更受重视一些,后来明经科被高丽所废除。除此之外,高丽还给那些科举考试十年都没中的人设立了“恩赐科”,给那些从宋朝来的文人设立了“别赐科”。
高丽时期没有武科只有文科,杂科的地位也不能跟两大业相提并论。同时,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参加科举——能够参加科举的只有贵族豪强子弟,平民的孩子只能参加杂科,而乐工杂役等群体连杂科考试也不能参加。
科举制在李朝最终完善朝鲜王朝是半岛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经五百多年。李朝时代科举制已经相当完备,当时文班与武班两班贵族并重,所以除了文科也出现了武科。而杂科的相关科目内容,也比高丽时代更多。高丽时被分开的制述科、明经科被李朝合并为文科,统一考试。
在李朝,只要不是王室、驸马、贱民或者其他特殊原因,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文科的考试分成初试、复试与殿试:初试分成乡试与馆试,乡试由八道地方主持,录取150人,馆试由成均馆(相当于中原国子监)的大司成主持,录取50人;初试通过的人可以参加礼曹主持的复试,录取33人;最后的殿试由国王主持,分甲乙丙三等,甲等第一名就是状元,按照名次授予官职。
李朝深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影响,更是自称“东方君子之国”,科举制与儒家文化的崛起相伴相生,能够在半岛上开花结果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随着李朝后期势道左右了朝局,科举制最终变成了两班贵族们玩弄阴谋权术的工具。1894年的甲午更张之后,科举制在李朝正式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