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口密度那么大,他们是怎么解决住房问题的?

地狭人稠的新加坡拥有很高的住房自有率。仅到2005年,新加坡为80%以上人口建设了公共租屋,其人均住房面积超过25平方米。对比之下,香港人均住宅面积至今仅9平米。这对于面积仅7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600万的新加坡来说相当了不起了。

要知道1959年新加坡自治的时候,人均住宅不到9平米,三分之一人口住在棚户区,四分之一住在贫民窟,当时158万新加坡人不到9%可以住环境还过得去的住房。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新加坡也花费了几十年时间。
新加坡寸土寸金土地是非常珍贵的,为了遏制投机,新加坡住房一向主张“公共住房为主,私宅为次”的方针。从上世纪中后期开始,新加坡主要住房建设就大规模向公共组屋倾斜,对于公寓、别墅等加以限制。

由于新加坡的组屋住宅都以国家主导建设,在定价方面也更加有倾向性。对于中低收入的家庭,组屋的售价更低,而相关优惠与补贴却更多。相对的,组屋转售与私宅出售的价格就要高出很多。在新加坡,一般中产阶级家庭花费两三年的收入,就可以购置一套100平米左右的四居室组屋住房。

住房的价格主要受到土地价格的影响,而新加坡的低价住宅都是由国家拨给的无偿土地,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住房的建设成本

多年来,新加坡的人均GDP位居全球前列,甚至超过了很多欧洲与海湾石油出口国,以新加坡的经济实力完全也可以施行高福利。但新加坡并没有,为了防止组屋建设变成滋生懒人的温床,新加坡对于公共住房建设供应也是区别对待。

在新加坡,福利性质越高的公共住房,其面积也就越小,相反也就越大。对于组屋的准入、转售等都制定了极严格的标准与惩罚制度,严格遏制投机者在其中获取额外利益。除了大规模的组屋供应,新加坡也有小部分的高端住宅供应,面向富豪阶层,但价格极高。

新加坡的经济如今仍旧以高科技工业、国际贸易等服务产业为主,房地产与建筑产业在新加坡经济中的比重仅不到10%。房地产产业,并没有绑架新加坡的经济。

受到华人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新加坡奉行的理念是“有恒产者有恒心”。新加坡认为只有让民众拥有稳定的房产,也能让大众没有后顾之忧,专心于发展。虽然新加坡住房多是公共组屋,但其条件却并不差,大多数组屋都是电梯高层,靠近工业园区与交通便利的地方,居住环境也相当优越。

作为城市国家,新加坡的人口基数不多,也有足够财力去解决住房的相关问题。但最重要的还是新加坡对此的真正重视。不同于世界很多地方住房之策频繁变动,新加坡对于“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却坚持了半个多世纪。不得不说,新加坡对于住房问题的解决,令人敬佩。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5 00:42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