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印度早就在法律中废除了种姓制度,然而现实中种姓制度在印度依旧存在,这些年完全没有丝毫减弱的现象。印度大多数人信奉印度教,而印度又按照种姓制度将所有的印度教徒分成不同种姓,不同种姓之间人生处境天差地别。
种姓制度能够存在到如今,必然就要防着有低种姓冒充高种姓之类的事情发生,而如何判定一个印度人种姓高低,自然非常重要。判断种姓的方法无非三种:第一,看其外貌肤色;第二,看其姓氏;第三,看其生存状态与人生处境。
最初的古印度文明,是公元前三千年前后由达罗毗荼人在印度河流域所创建,后因雅利安人南下入侵消亡。当时的雅利安人人口规模远不如达罗毗荼等土著,所以为了自身的稳固,建立起了瓦尔纳制度,也就是后来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从建立的初期开始,就是按照族裔来进行区分,所以不同种姓之间的长相也就完全不同。
虽然不是绝对,但在印度,高种姓普遍都是皮肤白皙的群体,他们保留着更多的雅利安人血脉,所以在长相上比较接近欧洲人;而大多数的中低种姓,他们的祖先主要就是当年的达罗毗荼人等南亚本土的族裔,绝大多数的低种姓人群,皮肤更暗沉偏黑偏棕,与东南亚乃至非洲相似。所以在印度,从外貌这样的表象上有时候也能大致判断其种姓高低。
既然叫做种姓制度,那么必然也与姓氏有关。印度人也有姓氏,而印度不同姓氏也都属于不同的种姓,比如著名的圣雄甘地,“甘地”这个姓氏在印度属于吠舍,世代贩卖菜蔬之类,属于低种姓群体,而像是“尼赫鲁”则属于婆罗门,是典型的高种姓。如今的莫迪姓“Ghanchi”,这个姓氏世代从事榨油的工作,属于首陀罗。
按照姓氏来判断其种姓高低,就如同隋唐时期,按照门第来看出身有些类似。不同的是,中原古代同姓之间也分高低,而印度的种姓制度之下,不同姓氏的地位完全不同,同样的姓氏之间是没有高低之分的。所以这种情况之下,在印度只要知道一个人到底姓什么,就能够判断出其到底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
种姓制度建立起来之后,不同种姓所从事的工作也完全不同,比如古代的婆罗门是祭司群体,刹帝利是世俗君王贵族,吠舍是平民普通人,而首陀罗是佣仆之类,达利特则在四者之外属于不可接触者。在印度,很多的工作都是世袭传承的,尤其是贩卖蔬菜、铁匠之类,大多都是低种姓。所以如果要看一个印度人的种姓高低,也可看其从事的职业。
由于种姓制度千百年来的影响,使得不同种姓人生处境几乎固定化,很难进行改变,不同种姓不得通婚,高种姓享有各种利益,而低种姓人生艰苦举步维艰,低种姓者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难比登天,所以除了极少数的个例之外,高种姓就是光鲜亮丽,低种姓即灰暗深沉。想要判断一个印度人的种姓,稍稍了解即可,因为低种姓想要假扮高种姓几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