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共有17个儿子,到他退位的时候,仍在人世的仅剩4人。
康熙帝玄烨膝下35个皇子,除去夭折的,剩下的皇子数量也不在少数,而当年也正是这些皇子,为了储君之位发生冲突争斗,导致了著名的“九王夺嫡”。
而乾隆帝弘历,膝下的子嗣虽说没有康熙帝那么多,但也不少,共有17人,不过乾隆在位六十多年,并未出现过皇子争位,类似九王夺嫡的事件。毕竟有前车之鉴,乾隆时代,弘历对于立储问题非常谨慎,诸皇子也并不敢轻举妄动。
第一,不再公开立储太子乃是国本,而古代一直都有册立太子的习惯,虽然按照礼法,有优先继承权的就是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再来是嫡长孙,以此类推,然而即便如此,历代的帝王还是会在自己在世的时候提前确定储君人选,将其册封为太子,成为名正言顺的未来继承人。
而清朝时,这个情况发生了变化。
康熙时期,玄烨屡次废易储君,引起了诸皇子对储君之位的觊觎,最终发生了九王夺嫡,也因此,在九王夺嫡中胜出的雍正帝胤禛,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不再公开册立储君,而是将人选黄纸固封放在正大光明牌匾之后,待皇帝龙驭宾天再打开。
乾隆时期也继承了这个制度,并不公开立储,如此一来,也就避免了被册封为太子的皇子成为众矢之的。
第二,嫡长子继承制的名存实亡从先秦时期开始,嫡长子继承制就成为了主要的继承制度,按照礼法,嫡庶尊卑分明,嫡子、长子就是拥有优先的继承权,即便庶子优秀而嫡长子无能,也无法在礼法上突破这样的规制,如此一来,很容易引起那些有能力的庶子的不满,一旦嫡子受到了皇帝的冷落,那么庶子们就会蜂拥而上。
清朝时期,嫡长子继承制在皇位继承时基本消亡,尤其是康熙帝之后,无论嫡庶都有继承的资格,皇位未必就从嫡子之中产生,这也就让庶出的皇子们看到了希望。
当然,乾隆帝弘历对于嫡出还是有执念的,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先后两次生育皇子,乾隆帝都有意册立为储君,只可惜富察皇后所生的皇次子永琏与皇七子永琮都很早就夭折了。
第三,严格限制皇子的言行康熙时发生九王夺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这些皇子手中握有权柄,与前朝后宫之间牵扯很多,而乾隆时期,这种状况就不存在了。
对于皇子们的日常行为,乾隆帝约束得非常严格,皇子们未成婚的时候,在宫中专心学业,严禁与前朝之臣有所来往,就算皇子们成婚封爵,也很难担任比较重要的职缺,手中握有的权限也极少,根本就无法与当年参与九王夺嫡的那些皇子们相比。
第四,乾隆帝子嗣没那么多乾隆帝弘历活了89年,由于他待机时间实在太长,他的皇子甚至皇孙们根本就熬不过他,弘历原本的17个皇子,到他退位的时候,还在世的只剩下淑嘉皇贵妃所生的永瑆、永璇,还有孝仪纯皇后所生的颙琰、永璘,而这四人里,永璘年纪太小,而永瑆年纪已太大。
乾隆时期,清朝皇权的集中已经达到了顶峰,而乾隆帝大多数的皇子,都是在其春秋正盛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以当时乾隆皇帝的手段,这些皇子想要搞事情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直到乾隆帝主动退位,清朝的大权依旧被他牢牢握在手里,嘉庆帝虽然登基,但大事小情都还是要听弘历这个太上皇的,以至于满朝皆知宁寿宫,不知养心殿。
第五,乾隆的皇子们质量太差当年康熙帝诸子之中,能力突出的比比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能力太强的儿子各个都不服彼此,最终也才引发了手足相残,然而相比之下,乾隆帝诸子的资质就差了很多。
除了没能长大成人的皇子之外,乾隆帝皇子里真正出色的,也只有五皇子永琪而已,甚至当初乾隆帝也的确动过立其为储君的念头,只可惜永琪也英年早逝。而永琪之后,其他的皇子大多都歪瓜裂枣,要么资质太差,要么命不长,要么性格上有缺陷,以至于最后乾隆帝挑来挑去,只能矮子里头选高个儿,选了颙琰。
如此,就算乾隆帝稍稍放开手,凭他膝下那些皇子的能力,也掀不起大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