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贝勒,属于皇室成员专属的爵位,能够受封的,都是清朝的皇族宗亲,都姓爱新觉罗,不过有时候贝勒的爵位也会授予蒙古的王公。清代的宗室贝勒的爵位封给不是皇族成员之人,仅有一次一人,那就是乾隆帝发妻孝贤纯皇后的娘家侄子富察·傅恒,除此之外就再无其他。
清朝的爵位制度,独具特色清朝时期的爵位之制,与以往朝代有类似之处,但也有独特的地方,清朝爵位按照封爵的对象不同,而分成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与蒙古爵位三种。
其宗室爵位共分成十二等级: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宗室爵位,又称作“宗室觉罗世爵”,这些爵位通常只授予爱新觉罗家的族人,而亲王、郡王、贝勒与贝子这四个爵位属于高阶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当然,也有些非常不出色或者非常不得宠的皇子,连贝子爵位都没有,比如乾隆帝继后那拉氏所生的永璂。
贝勒在内的宗室爵位,通常只授予爱新觉罗家不仅仅是贝勒,即便是最低等的奉恩将军,也都是爱新觉罗家的爵位,而在清代的蒙古爵位之中,虽然也有亲王、郡王、贝勒等,但实际上也只是爵位名称一样,实际上还是分开的。
像有些港剧之中,皇帝随便就封谁为亲王、贝勒之类,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一般,当朝的皇子成年之后,会获得爵位,通常都是从贝勒开始,基本上是没有直接就封郡王、亲王的,若是非常不得宠,才能相当不怎么样的皇子,那可能就只能得了很低的爵位,或者就是什么爵位都没有。
宗室爵位,自然都是给爱新觉罗家的人的,清代能够受封宗室爵位却又并非宗室之人者,仅有孝贤纯皇后的侄子富察傅恒,嘉庆元年,功绩斐然而且又得乾隆帝宠爱的傅恒得封贝子爵位,只不过三个月后,傅恒就离开了人世,而乾隆帝又破例追封其为郡王。
非宗室、非姓爱新觉罗而得宗室专爵者,清朝只此一例。
贝勒之爵位,相当古老《资治通鉴》之中,记载女真诸部之长,曰贝勒。也是金朝时期“勃极烈”的一种音译,后金与清朝时期,“贝勒”成为了满洲贵族的称号,同时也逐渐成为了一种爵位,称多罗贝勒。
清初天命年间,置八大和硕贝勒共议朝政,崇德元年,定王公以下九等爵用来封予宗室,其中多罗贝勒为第三等,低于多罗郡王而高于固山贝子。
顺治六年,定规制,亲王一子封亲王,其余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其余封贝勒,贝勒之子封贝子,以此类推。而后,清朝又确定了降等承爵之制度,亲王一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贝勒,除了受到特许可以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之外。
原本在后金与清朝初期,贝勒还是满洲的最高等的爵位,然而随着与汉文化的接触,满洲引入了亲王、郡王等概念,贝勒这才开始屈居其下。
努尔哈赤时期,当时的四大贝勒,有三个是其子嗣,还有一个是其侄子,他们都姓爱新觉罗。
非皇族之人,功劳再大也不能封贝勒清朝时期,有功于满洲的非爱新觉罗家之人相当多,然而这些人再如何有功劳,依旧不能被封为贝勒,甚至奉恩将军这样的末流皇族宗室爵位,也不行。对于有功且非爱新觉罗家之人,清朝有专门对应的爵位。
异姓功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此外还有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除了恩骑尉之外,其他爵位的晋爵都是以云骑尉为基础的,获得2个云骑尉,就能晋爵为骑都尉,以此类推,直到一等功爵位,如此,清朝的功臣爵位就分成了27个等级。
清朝的功臣封爵之人,比如和珅是一等忠襄公,李鸿章是一等肃毅伯,死后追封一等侯。
整个清朝唯一得封皇室爵位的非爱新觉罗家的富察傅恒,能够受封贝子之位也算是机缘巧合,其沙济富察氏家族本就显赫,其姑母与乾隆帝情深,而傅恒也是在乾隆帝眼皮子底下长成,能够封宗室爵,也是傅恒既又功劳,又与皇族关系匪浅的双重因素叠加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