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印度脱离英国之初,就在法律中废除了种姓制,但是种姓制毕竟在印度存在了上千年,根本无法轻易去除,直到如今依旧存在于印度的方方面面,也由此产生了很多不好的影响,极大阻碍了印度的发展。
种姓分成高种姓与低种姓,而原本的低种姓,大多数都是印度土著的达罗毗荼人,还有其他沦为俘虏与奴隶的各族族裔。
由雅利安人建立起来的种姓制度古印度文明分成两个阶段,即印度河流域文明与恒河流域文明,前者是达罗毗荼人在印度河流域所建立,然而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印度河流域文明突然莫名消失,随即,来自中亚高加索一带的游牧族群雅利安人,越过了开伯尔山口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了当地的土著,建立起了全新的古印度文明,即恒河流域文明。
然而,雅利安人毕竟是外来族群,为了保持其自身的优势地位,雅利安人在大规模传扬婆罗门教的同时,还以婆罗门教的教义,建立起了瓦尔那制度,也就是种姓制度。
在种姓制度之下,所有人被分成了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最高等的婆罗门,乃是印度教之中的祭司,而刹帝利是世俗的君主,吠舍是普通的雅利安人,至于最末等的首陀罗,则并不是雅利安人,而是当年雅利安人侵入之时所征服的印度土著后裔,他们从事着工匠、仆从之类被认为低贱的工作。
而在四大种姓之外,还有个被称作“达利特”的群体,也就是贱民,他们虽然与首陀罗一样,同样都是达罗毗荼人,但是却处于边缘地带,被视作“不可接触者”,而印度的达利特大多都是被征服土著形成的奴隶、战俘等后裔。
种姓制度的变味其实最初的印度种姓制度,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将所有人分成高低贵贱,更多的还是为了保持每个职业都有足够的从业人数。
印度的种姓制下,不同种姓都有自己固定的职业,这样的职业也基本上都是世袭的,不能轻易改变,比如印度的圣雄甘地,其“甘地”的姓氏属于吠舍,其家族本业主要的贩卖蔬菜食物。
随着外族不断入侵,尤其是近代英国人到来之后,这些外来族群为了方便管理与统治,开始带入了各种其他的概念,对印度的种姓制进行改造,最终也就形成了高低等级非常森严的秩序体系,也就是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印度种姓制。
如此这般,印度的种姓开始有了明确的高种姓与低种姓的区分,而所谓的高低也都是相对的,并非绝对,像刹帝利相对于婆罗门,仍旧属于低种姓,而吠舍相对于首陀罗、达利特,则属于高种姓。
低种姓的境遇到底有多么悲苦既然建立了种姓制,那么雅利安人也并不像这样的制度被轻易破坏,所以在种姓制之下,不同种姓之间通常都是禁止通婚生育的,不过也有两种情况是例外。
整体来说,印度的跨种姓婚姻之中,高种姓女子嫁给低种姓男子的现象并不是很多见。
直到如今,印度的高种姓与低种姓之间,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显区分,尤其像是达利特这样的不可接触者,他们不被允许与其他种姓住在一起,只能住在村庄之外,不能与其他种姓共用水井,甚至连他们的影子都被视作不洁,不能触碰。
高低种姓表面上比较难分辨虽然早期成为高种姓的,大多都是雅利安人,而雅利安人属于白人,低种姓与达利特则基本都是属暗色人种的达罗毗荼人,所以整体上,从肤色确实能够粗略判断出种姓高低。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南亚地区的独特气候环境,加上其他因素影响,印度也并非所有的高种姓看起来都很白,比如很多的婆罗门僧侣,他们虽然都是高种姓,但其肤色相对暗沉,根本看不出来像是白人。
由于种姓制下,所有的职业几乎都是世袭制的,高种姓掌握了大多数的土地、财富与话语权,使得低种姓几乎没有办法能够向上,所以印度的低种姓千百年来,都很难彻底翻身。
在如今的印度,大多数光鲜亮丽,接受过良好教育,生活水准比较高的都是高种姓,而低种姓,除了极少数之外,大多依旧生活在印度的最低层,印度各地的贫民窟之中生活的,也几乎都是首陀罗与达利特。
总之,印度的低种姓,几乎都是当年被雅利安人所征服的古印度原住民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