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

秀才只是考取功名的最基本层次,而中举之后才算事业步入正轨,二者待遇天壤之别。

秀才,最初称作“茂才”,指才华杰出者,科举制度诞生后,成为了学校生员的专称,古代的读书人只有通过艰难的层层考试之后,才能够成为秀才,成为国家承认的学生。

读书人之所以努力考取秀才,目的也很简单:

  • 一,是为了继续通过科举考试,按照“秀才、举人、进士”的道路不断高升;
  • 二,是因为秀才本身待遇就区别于平民,享有不少特别的优待。
古代的秀才享有不少的优厚待遇:

第一,地位上高于平民

唐宋时期尚可,但明清时期,普通人入公堂见了县官,通常都是要下跪行礼的,不过秀才却是例外,不仅不需要,而且还可以坐下,若是遇到官司,也不能随便对秀才动刑。

在古代,普通人家的住宅不能高出四邻,但秀才的家可以高出邻家三寸,而在衣冠服制森严的古代,秀才也可以穿着平民不可以穿着的材质与颜色的衣服。

第二,经济上受到关照

事实上,成为秀才之后按照朝廷规定,可以免除很大一部分的税赋与徭役,再者,秀才若是能够达到一定的等级,还能够享受不少金额的补贴。

古代,一等秀才称作廪膳生员,有官衙的生活补贴,每年是四两白银,至于二等的增广生员与三等的附学生员,倒是没有这么优厚的待遇了,衙门招人往往也是优先考虑秀才。

第三,能够比较自由的活动

从先秦时代保甲制诞生开始,历代对于人口的流动管束就比较严格,若非特别情况与官府的允许,普通百姓根本不准随便穿州过省到处溜达,离家超过百里就要开始写报告然后送审。

然而,秀才依旧是个例外,古代的秀才可以随意出入各州各县,不受相关的约束,还可以免费居住在地方上的官办书院中,这是普通人享受不到的。

自恃过高逐渐变穷变酸的秀才

虽然在很多方面,秀才的待遇都要比平民更加优厚,使得他们成为了普通人之中的人上人,可这在另一方面,造成了秀才的穷。

古代能够赚钱的途径并不是很多,一来就是种地耕田,二来就是考取功名获取俸禄,三来就是经商之类,但按照“士农工商”这个排序,秀才是不屑于从事工商业的,而农业方面,虽然也有少数秀才会自己耕种一点田地,但也并不常见。

由于古代获取知识比较难,秀才其实可以依靠知识赚钱,比如帮别人写字之类,这个门路放在今天其实很正常,可在古代,秀才们大多觉得这有辱斯文,是不屑于去做的。

这就有点像如今很多高校出来的学生,原本都认为自己前途无量,可结果找工作之后才发现赚钱根本没那么容易,而他们面对很多的工作,觉得和自己的“身份”不匹配,因此不肯屈就宁肯受穷,古代的秀才们,之所以受穷,也大抵是一样的道理。

在秀才之中,只有达到一定等级之后才能够有一定朝廷补贴,大多数秀才是没有的,而其他赚钱的途径,秀才们又不愿“自降身份”,使得古代的穷酸秀才比比皆是。

秀才熬成了举人才算真的出头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做秀才的时候,没什么人注意他高看他,可他中举之后,受到的待遇就发生了质的改变,知县亲自上门贺喜,送钱送宅送产业的人摩肩接踵。

中举之后,就获得了参加全国性考试的资格,就算是会试没过,依旧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而这是秀才所无法拥有的,古代入仕者进士出身的其实没有举人出身者多,所以朝廷之中很多人都是举子出身,中举意味着前途。

正因如此,获得了举人身份,那么前途基本就用不着担心了,自然要比其实没什么实际前途保障的穷秀才靠谱得多,也就只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了。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