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东北待过的朋友可能就会发现,东北不少地方的村镇名字,都会叫做“某某车店”或者是“某某大车店”,其实这样的名字,通常证明这个地方在发展成村镇前,曾是个叫做“大车店”的住宿类的商业组织,至于大车店,有点类似低配版本的高速服务区。
明朝时期,除了辽东之外,对于东北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稳固的统治,原本的奴儿干都司也只是个松散的羁縻机构而已,那时的东北相当荒凉,而满洲入关以后,将东北当成龙兴之地又封禁起来,使得东北长期人烟稀少。直到晚清时期,东北逐渐解禁,移民与商业逐渐繁荣,来往商队多起来之后,沿途的旅店等也就应运而生。
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气候,冬天非常漫长而且寒冷,因此在东北的冬天晚上过夜,不能随便找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凑活凑活就算了,必须要在室内,否则根本无法抵御寒冷,而且那时比较乱,常有流窜的匪寇,室外很不安全。普通的旅店只能住人,无法大量停放货物与马车,之后出现了既能饲养牲口又能住宿的地方,也就是大车店。
大车店说起来,与现代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比较像,只不过当时条件有限,环境自然无法进行相提并论,大车店歇马放车的地方,与住宿地方是分开的,马匹车辆在前,人住后院,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看守马车货物,当然也要一定费用。大车店不仅提供住宿,还可以提供饲料、并且对马车进行修缮,也可以缝补衣物等等。
与中原内地的客栈酒楼不同,大车店的住宿环境大多数都很简陋,主要是黄土与茅草搭建,保证不漏风不漏雨就算了,往往就是个很大的通铺,一个很大的通炕,有时候能同时睡四五十个人,店内有被褥,客人也可以自己带被褥。由于大车店的大炕都是彻夜烧火的,所以屋内非常暖和,而且人很多,就算稍微盖点被子也不会冷。
在大车店的通铺之中,一般也会放几张桌子,给客人用来休息吃饭和闲聊,店内虽然也会提供饭菜,但大多都比较粗糙,要么就是乱炖,要么就是蔬菜大杂烩,还有就是各种干粮,客人也没有选择的余地,主要看店家方便。整体来说,大车店就是个凑活过夜的地方,各方面的条件都不能与正规的酒楼旅店相比,但要比露宿野外好得多。
当然,大车店也是分等级的,一开始大车店的诞生,只不过是为过往的商队商人提供个歇脚住宿的地方,但是随着东北地方经济的发展,商队商人数量越来越多,很多大商人可能无法忍受大车店的简陋,因此有些大车店随即升级服务。后来出现了一些比较高端的大车店,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甚至还提供二人转表演之类的节目,供客人打发时间乐呵乐呵。
过去到处跑的,大多都是男子,所以绝大多数的大车店并没有专门供应女客休息的房间,若是偶然碰到了女客,那么就会在通铺的角落拉一道帘子隔开,只有少数比较高端的大车店,会准备单间,女客可以在这些单间休息。东北的大车店,一般会在门口挂上小箩筐,其数量越多就表示店内的服务配置越高级越丰富,挂五个以上,就表示有单间、能点菜。
清朝之后进入民国,东北的大车店越来越普遍,而那时候东北的经济已经发展得相当不错,进入东北做生意的天南地北的商人也越来越多,很多商户知道大车店是个人流聚集的地方,也就会选择大车店周围聚集,给旅客们增添其他服务。如此一来,逐渐就形成了人口聚集,最后体系越发丰富,最终就形成了聚落村镇,东北很多村镇都是如此发展而来。
不过,大车店周围聚落的规模越来越大,可来往的人通常都鱼龙混杂,什么样的都有,而要想在这样的地方坐稳,那么也就要求大车店的主人,一般都要有非凡的手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车店的安全稳定,才能保证客人源源不断上门。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很多比较弱小的大车店最终就渐渐消失,被更大的大车店给吞并,使得大车店绝对数量又开始变少。
近代的东北,大车店非常盛行,几乎遍布东北,不过在建国之后,随着东北的交通各方面发展越来越迅速,条件更加优越的商业住宿场所出现,大车店不再拥有优势,其生意也越来越差难以为继,上世纪七十年代正式消失。如今的东北,已经见不到当年盛极一时的大车店,甚至绝大多数年轻一代都没听过“大车店”这一旧时的东北地域文化符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