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说“鸭怕十四,狗怕夏至,鸡怕冬至”,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鸭怕十四,狗怕夏至,鸡怕冬至,学生怕考试。

国人讲究药食同源,要在特定日子吃特定东西,要在七月十四吃鸭子,夏至前后吃狗肉,冬至的时候吃鸡,所以,鸭怕十四,狗怕夏至,鸡怕冬至,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



鸭怕十四,中元节吃鸭子

每年的七月半,也就是七月十五中元节,在这一天是要吃鸭子的,而在之前一天人们就开始准备,鸭子们瑟瑟发抖。

中元节,也就是人们熟知的七月半鬼节,又叫做地官节,这一天是与除夕、清明还有重阳等齐名的祭祀先祖、天地的重大节日。

那么,这一天为什么要吃鸭子呢?对此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说中元节鬼门大开,而祖先回到人世需要过奈何桥,因为没有船,所以要送些鸭子去忘川河载着他们;

另一种就是说,吃鸭子能够在中元节这一天驱邪避凶。



当然,传说中的说法没什么实际上的科学依据。

“鸭怕十四”这句俗谚,出现在岭南地区,而两广的农民,过去在种了稻子之后会开始养鸭,种植晚稻的时候,农民们为了犒劳自己,会选择吃鸭子,刚好在中元节前后。

并且,中元节前后正好是鸭子的肥美季节,刚好能够拿来祭祀天地祖先。

古人的生活水平比较差,肉食是很难得的,像是鸭子之类已经算常见,却还是不能随便经常吃到,只有过重要节日的时候才可以。

中元节前后吃鸭子的习俗,在广西最普遍,而国内其他地方倒是不多见。



狗怕夏至,夏至日吃狗肉

所谓“夏至狗,没路走”,夏至这一天要吃狗肉也是不少地方的传统,尤其是广西各地。

虽然如今已经没什么人吃狗肉了,觉得吃狗肉很不好,然而实际上,我们的祖先吃狗肉的历史与吃猪肉、牛肉不分轩轾。

上古时代,狗肉就是六畜之一,也是主要用于祭祀的牲畜。

《礼记》之中,狗肉被周天子用于祭祀天地祖先,也用来日常食用,先秦时期,狗肉就在诸侯王与周王室之内很受欢迎,“献”这个字,原本就是煮在锅里的狗肉。

两广地区的人也很喜欢吃狗肉,并且将狗肉称作“香肉”。



狗肉被视作大补且大热的食物,可岭南之地的人却很喜欢在夏至的时候吃狗肉。

其实,这是一种“解虐”的饮食方法,在过去,岭南之地天气炎热辛苦劳作,所以身体经常感觉到非常疲倦,需要吃狗肉来进补。

而在中原,先秦时期就有了盛夏吃狗肉的记载,而原因是“狗为阳畜,能辟不祥”。

不过,广府之地夏至吃狗肉的时候,会配上甘蔗、陈皮之类比较清润的药材,以此中和。

客家人喜欢在夏天吃狗肉的习惯,随着客家人的脚步,几乎遍布整个华南地区,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华南之地的确酷爱狗肉。

夏至吃狗肉,不仅不燥热,不会引起身体不适,反而还能够大补阴气。



鸡怕冬至,冬至日吃鸡

按照北方的风俗,冬至的时候就是吃饺子,而在南方,饺子什么的无所谓,但是鸡是比较重要的食物,鸡汤比饺子更普遍。

冬至是北半球一年立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候,传统文化里,认为这一天也是阴气最盛阳气最衰弱的时候,算最寒冷季节的开始。

实际上,冬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中,最早被测定出来的,也被称作“亚岁”。

古人认为,冬至日最好休养生息,而冬至之后,白昼逐渐变长,是阴阳转化的关键,也是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最佳时机。

民间很早就有“一九一只鸡”的风俗,在冬至日好好进补,所谓“逢九一只鸡,一年好身体”,这天吃鸡不仅可以补身体,还可以为来年健康奠定基础。



冬季进补,来年打虎。其实,每年十一月底入冬开始,共有九九八十一日,一个九需要一只鸡来补,冬天需要九只鸡。

中医理论之中,鸡肉被认为有温中益气、补虚填精、强健筋骨的疗效,身体比较弱还有贫血的人、虚寒腹泻的人等,都可以进食。

当然,不仅仅是单纯只吃鸡而已,在炖鸡的时候,往往要搭配不同的其他食材。

比如加入党参,能够平复心悸失眠,有益于造血;加入黄芪,能够补中益气,可以提升免疫力等;加入生姜,可以有效缓解风寒等症候。

鸭怕十四也好,狗怕夏至鸡怕冬至也罢,这些动物“怕”的原因,就是它们要到上路的时候了。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