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八分的爵位,在待遇方面要比不入八分的更好。
清代的爵位体系分成三种: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与蒙古爵位。
其中亲王、郡王等,在清朝都属于宗室爵位,而这种爵位共分成十二个等级。
在清朝的宗室爵位里,有几个名字比较奇怪的,就是带着“不入八分”前缀的,比如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
那么,这里的“不入八分”是什么意思呢?
清朝入关之后,模仿明朝的相关爵位制度的同时,也进行了与自身特色相照应的改变,清朝皇族按照亲疏远近,分成宗室与觉罗两个部分。
所谓宗室,就是从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清显祖塔克世算起,太祖与其诸多兄弟之后的子孙称作为宗室,腰系黄带子,而塔克世的叔伯兄弟等支系后嗣,全部称作是觉罗,腰系红带子,他们都是清代皇族的远支。
清朝时期的宗室爵位,只授予爱新觉罗家的宗室后裔,而当时的爵位分成世袭罔替与将等世袭两种,前者就是俗称的“铁帽子王”。
清代宗室爵位共十二等,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贝子与贝子以上四种爵位是最高等级的爵位,而最后四种,即四种“将军”爵位每一种又细分成三个等级,不过这种等级只是在待遇上有所不同而已,而低于奉恩将军爵位的宗室子弟称作是闲散宗室,待遇与正四品相同。
清代的爵位传承与明朝不同,大多数的爵位都是降等承袭,也就是承袭一次降低一等,亲王的爵位传给儿子就成了郡王,直到最低等级,然后变成闲散宗室。
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著名的“铁帽子王”,他们并不需要降等承爵,直接世袭罔替,清朝这样的铁帽子王共有十二支。
这十二支分别是礼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郑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其中八家都是先祖为清朝的建立而立下大功的皇族,在清朝被封为铁帽子王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不过清代的铁帽子王在传承过程中,也会遇到绝嗣的情况,这个时候皇帝就会让其他人去继承这个爵位,所以世袭罔替的只有爵位,并不是这一支的人。
清朝的宗室爵位里,公爵及以上都是超品级别,穿着的补服也都是正蟒方补,而其他像是镇国将军的补服是麒麟,辅国将军是狮子,奉国将军是豹子,奉恩将军是老虎。
通常情况下,当朝皇帝的皇子在受封的时候,最低封爵也是贝子等级,不过也有些例外会被封个镇国将军,那也是极其不得宠了,宗室爵位分成功封、恩封、袭封与考封四种,功封爵位大多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还能配享太庙。
另外清朝爵位传承还有个特色,就是嫡长子继承王宫爵位,其他子嗣要承袭低等爵位还需要进行相关考试,以此获得爵位的方式就是考封。
不入八分之中的“八分”,是爱新觉罗家族对于分配待遇的一种规定,清朝贝子与以上四种爵位均入八分,镇国公与辅国公分成入八分与不入八分两种。
八分,是指八种待遇,也就是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满洲入关前。战争俘获都均分八份,每个旗有资格的贵族按照等级参与分配,之后这些人的身份逐渐固定下来,入八分成为一种贵族待遇上的等级。
清朝时期,入八分的爵位,能够与满洲亲王贝勒等一体分左右翼列班,不入八分者,各随旗行走,不入八分也不必在京当差,不必在京居住。
清代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的宗室贵族,每代都有弟子可承袭相应爵位,这叫做“袭封”,其中和硕亲王到辅国公之间这六个等级,称作是“入八分公爵”。
与入八分公爵对应的,就是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等到三等的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与奉恩将军,这六种爵位,统称“不入八分公爵”,说白了,不入八分爵位的待遇要比入八分公爵的待遇差很多。
按照清代的规定,入八分王公公爵降等承袭到奉恩将军为止,不入八分宗室最高只能封到不入八分镇国公,有功之后封了贝勒才能入八分,有罪降为贝勒仍不得入八分。
根据《宗人府事例》:天聪以后,宗室内有特恩封公及亲王余子授封公者,皆不入八分,其有功加至贝子,准入八分,如有过降至公,仍不入八分。
清代十二个等级的宗室爵位之中,贝子以上都算是入八分的爵位,镇国公与辅国公分成入八分与不入八分两种,两者在待遇上有显而易见的各种差别,不管品级还是丰腴等等,都有相关的严格区分关系。
总而言之,清代宗室爵位中的八分这个设计,是爱新觉罗家对于各种分配赏赐还有待遇上的硬性规定,入八分的待遇,比不入八分的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