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字拆开,左边一个“歹”,右边一个“朱”,这样意思就很明显了。
明太祖朱元璋是个不好说的皇帝,说他有文化吧,他是穷苦出身,圣旨都用大白话,说他没文化吧,他却能咬文嚼字到处找茬。
元末明初的高僧释来复,就是因为在朱元璋面前说错了话,被朱元璋所斩。
不过实际上,释来复是因为牵扯胡惟庸案而受到了株连。
释来复,俗家姓黄,字见心,号蒲庵、竺昙叟,乃是江西人,在元朝末年就成为了著名的临济宗高僧,在当时极具名气。
不仅仅是在佛法上的造诣,让释来复名扬天下的还是他的才华,来复的书法师从赵孟頫,其书法、绘画、诗词歌赋在元末明初都享有盛誉,与郑元佑、宋濂、顾瑛、欧阳玄等文人名家都情谊深厚,朝廷里的公卿权贵也跟来复来往密切。
明朝建立之后,释来复受到朱元璋的尊崇,得赐锦斓袈裟,并且被封为僧官,在朝廷内外都非常有地位与威望,诸王朝臣对其相当尊重。
明代的史料对于释来复的记载并不多,而关于释来复之死更加扑朔迷离充满疑云,只是记载在洪武二十四年,释来复被凌迟。
关于释来复之死,在《二十四史劄记》里记载了个流传比较广泛的故事,以解释来复之死。据说释来复在元朝晚期做到了翰林院学士,元末天下大乱,释来复便出家为僧剃掉了头发,不过他还保留着自己的胡须,当时人称其做“美髯公”。
其实,释来复出家还是为了避祸而已,并非是真的想要出家,因此保留了自己的胡须,而释来复的才华名气太盛,明朝建立后自然不会被埋没。
由于释来复的名气太大,朱元璋以前也做过和尚,所以特意召见了释来复,希望这个释来复为己所用,还俗入仕帮自己治理江山。
当释来复见到朱元璋后,朱元璋问他已经出家了,怎么还留着胡须,而释来复则回答:“剃发是抛却世间忧愁,留着胡须是彰显男子的气概。”朱元璋哑口无言,但同时认为此人六根未净并不安分,心里很不高兴。
更重要的是,当着朝臣的面,释来复的话让朱元璋非常没面子,而碍于形象朱元璋又不好当场发作,因此暗中对释来复起了杀心。
话虽如此,朱元璋表面上还是赏赐了释来复名誉地位,并让其担任圆通寺的主持,释来复在朝廷上的地位看上去倒是相当显赫,可危机还在靠近。
之后有一回宫廷宴会,释来复列席参加,朱元璋故意让释来复作诗助兴,有“诗僧”美誉的释来复自然无法推脱,因此作诗,诗的内容是: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盏醍醐出上方。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颂陶唐。
很明显,这首诗的大致意思就是在歌颂朱元璋,称其是一位明君圣主,而我是个卑微之人,然而朱元璋对这些意思根本没兴趣,他只是想要找机会处置释来复。
释来复作诗之后,朱元璋勃然大怒,将这首诗之中的“殊”字拎出来拆开,称“殊”字是歹朱,释来复根本就是在暗中诟谇君上,因此下令将其给斩了。
这么雷人勉强的理由都能说的出来,也是让人无语,不过朝臣都明白朱元璋是故意的,问题并不在于这首诗,朱元璋想要斩释来复,无论他怎么做,终究都能被朱元璋挑出刺儿来,所以释来复就算是有屈,也只能咽下去。
而历史上关于释来复之死说法不同,比较严肃的说法,还是认为释来复卷入了胡惟庸案因此受到了牵连,所以才被朱元璋找借口给处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