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祖先是哪里人?

原本的中原人士,历经五次大规模迁移,在南方多地逐渐形成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

这是广东梅州客家博物馆之中,对于客家源头的相关介绍。

客家人属于汉人分支,大多分布于南方,这个“客”字其实也说明了他们都并非本土居民,客家人的祖先大多来自北方,因战乱迁移到南方,成为了“客”家人。

如今世界范围内,客家人的后裔大约有一亿之数,千百年来各领域的名人辈出,客家也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独在异乡为异客,“客”在汉语之中,指的就是外来人,历史上南方的人口长期都少于北方,之后随着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南方得以开发,最终才完成了反超。

上溯千年,南方很多居民的先祖都来自于北方,客家人自然也不会例外。

客家人的祖先,主要来源于中原的河洛平原一带,也就是如今的河南地区,这里是华夏的发源之处,是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农耕文明地区。

晋朝八王之乱元气大伤,北方诸族纷纷南下侵扰,最终导致了惨烈的五胡乱华,原本兴旺的中原之地,被戎狄破坏得赤地千里,大量民众被迫成为奴仆。

而在永嘉之乱以后,北方由于频繁的战乱,不堪被戎狄胡人奴役的民众,还有大量的门阀士族都开始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众多中原人大举向南方迁徙,最前沿达到了广东梅州一带。



东晋义熙九年,晋朝在原本安置流民的流民营基础上设置了义招县,东晋设立了专门的侨州侨郡县,用于安置规模庞大的中原移民。

南朝时代,齐国书州郡志: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元帝大年,诏以流民失籍,使条民上有司,为给客制度。

衣冠南渡以后,原本的晋朝皇族为了安定,与诸多的门阀士族联合,而当时从北方迁移到南方的很多弱势民众为了生存,往往依附于大族名门。

魏晋时代,原本是将那些依附于地主门下作为佃农的流民称作是“佃客”,而东晋之后,为了方便管理,晋元帝时代正式将北方来到南方的移民称作“客”。

一方面,这是用来形容他们外来人的身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的背景下,这些外来移民无法自己做主,而要依附于大他人的境况。



在南北朝到后来的隋唐时期,数百年里,南方也算是安定了许久,而且因为北方移民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与先进技术,原本人迹罕至的南方开始得到有效开发。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藩镇混战不断,晚唐时期天下硝烟不绝灾厄连连,苦不堪言的中原民众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南方。

李白诗云: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如今的江西南部、福建西部与广东北部的连接之地,成为了中原民众南迁的乐土,由此开始了中原汉人在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规模南迁。

此后,靖康之变北宋被灭,以及百余年以后的元朝灭宋,使得中原被侵占,汉人继续向南进行大规模的迁徙,此时,来自中原的汉人,已几乎遍布整个华南地区。

唐宋时代的客家人,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民系,也有了既定的称谓。



广东、福建与江西三省的交界之处,山峦叠嶂林地众多,常年气候湿热交通不便,土壤的酸性比较大,耕地不仅少,而且比较贫瘠,良田稀缺。

说实话,粤赣闽三省交界之地,其实并不适合农耕族群定居,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交通不便的地方,倒是成为了一片世外桃源,日子辛苦,倒也还过得去。

明清时期,由于战乱的影响,湖广之地与四川出现了人口剧减的情况,为了填补当地的劳动力空白,明清时由朝廷官衙主导,进行了大规模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

也因为这场持续上百年的移民运动,使得客家人大规模向西迁移,四川与湖南等地也出现了大量的客家人后裔。

从历史来看,客家人就是北方河洛平原一带的汉人南迁形成的族群,不过他们南迁之后“客以为家”,也难免寄人篱下,由此也受到了很多地域影响。



在汉人南迁之前,南方是越人的生活之地,粤赣闽交界处还生活着畲族等其他族群,外来的客家人既然南迁,自然要入乡随俗以求生存,所以在文化风俗方面,出现了很大变化。

客家人文化很多方面,都与北方汉人存在巨大的差异,反倒是与畲族有诸多类似。

比如:

一,语言方面

客家人说的是客家话,这种汉语方言与北方的所有方言都完全不同,别说北方人很难听懂,就算是南方其他地方人,也很难听得懂客家话。

并且,客家话与畲语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互交织的情况,畲语跟客家话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但两者语言却出现了融合。

客家话之中,称呼母亲为“娓”,伯母为“伯娓”等,这些在古汉语之中完全没有,倒是在侗、畲等族群语言之中非常普遍。



二,饮食风俗

在客家人聚居之地,盛行着非常著名的擂茶,而客家人的擂茶与畲人的擂茶几乎完全一样。

南方地区,不仅仅是客家人与畲人,像是瑶、苗、土家等族群之中,擂茶都是一种非常寻常受欢迎的待客食物。

此外,客家美食里还有很著名的“酿菜”,而这种美食也最早来自于苗、瑶等族群,在中原汉人的风俗当中并没有过。

除此之外,北方的中原汉人饮食,并没有过鼠肉,但在江西与福建等地的客家人中,鼠肉是非常常见的,甚至有些地方还作为待客的上等美食。



三,风俗打扮

唐宋时代开始,客家人的妆容打扮就与中原地区的居民,存在着极其明显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同,倒是与畲人很像。

客家的女子,喜欢在头上戴方帕,另外梳成的发髻,在中原甚至江南地区都是见不到的,同样也是只有畲人等南方原住族群里很常见。

由于粤赣闽三地交界处大多都是山区,出于劳作辛苦等方面的需要,客家的女子在古代也是不缠足的,这也与明清时期的北方完全不一样。

除此之外,客家人还有北方从来没有过的“二次葬”风俗等等,这些都是当年北方的移民抵达定居到了南方之后,受到当地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上千年的“异乡为客”,加上南方多山多水的地理环境,客家的风俗文化不仅与其他汉人圈子有巨大区别,就算是在客家人内部,也是五花八门纷繁复杂。

打个比方来说,客家话可不止一种而已,学会一个地方的客家话,未必能跟另外一个地方的客家人进行顺畅的交流,就更别说其他习俗方面的差异了。

古代为了生存,南迁的客家人总是抱团生存,所以直到今天,仍旧非常强调宗族关系。

在客家人的眼里,忘记自己的祖先,或者不懂得自己族群的语言,是忘祖的表现,就算是嫁过来的外女,也必须学会客家话才可以。

外乡人若是见过客家人的祭祀,通常都会被那盛大的场面所震撼,即便上千年岁月过去,客家人仍旧保持着严格祭祀的传统,这也是宗族文化的反应。



从晚清时期开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量的客家人开始走出国门,前往南洋、北美乃至世界上的各个地方去寻求生存的机会。

而今,在全球七十多个国家与地区,都能够见到客家人的身影。

福建与广东是著名的侨乡,世界上大多数的华人华侨都来自于这两个地区,而海外的华人之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客家人。

新加坡之父李光耀也是客家人,苏里南将客家话作为法定的语言,近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导者洪秀全等人全都是客家人的后代。

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有客家人的身影,甚至形成了专门研究客家人的学问体系,客家人的祖先来源于北方的河洛,但时隔千年,早已自成一系。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