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盛行早婚,不过宋朝是个例外。
宋代的女子,在十六岁之后嫁人的更加常见,根本就不算是什么大龄剩女。
虽然名义上,宋朝规定的结婚年龄是男子十五岁,女子十三岁,但这个规定是允许结婚的最低年龄,至于多少岁结婚,还是看个人。
宋代大多数的大儒都觉得男子十五,女子十三成婚过早,因此纷纷提倡晚婚,宋代的女子初婚年龄普遍都在十八岁以上,十六岁嫁人者甚少。
大多数人认为,古代的人因为平均寿命不长,所以结婚大多很早,其实这样的观点只是对了一半,并非是完全正确。
《吴越春秋》: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上古时代的舜和禹,都是在三十岁的时候才结婚,因为男子到了三十岁还没结婚,就与当时的制度不符合了,当然,上古的事情大多缺乏实证,多是传说。
确切的关于结婚年龄的规定出现在先秦时代的周朝。
《周礼》: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春秋谷梁传》:男子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许嫁,二十而嫁。
这些都证明,先秦时代,女子出嫁的年纪是在二十岁的样子,而男子到了三十岁结婚也完全符合当时的礼仪制度,这个年纪不算早,也不算迟。
只不过,这些都是周礼规定,随着礼崩乐坏时代的出现,诸侯国为了人丁滋长,不断将结婚的年龄向下调整。
比如越国的越王勾践下令,女子十七不嫁,丈夫二十不娶,有罪。
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战乱频仍,各诸侯国的人口减少频繁,为了增长人口,获得更多的劳动力与兵源,因此诸侯国无视周礼规定,降低结婚年龄。
后来的王朝,大多也都沿袭这样的传统,因为在农耕时代,人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多数的王朝所规定的结婚年龄都很低。
唐朝初期的规定是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而安史之乱后,玄宗下令男子十五岁,女子十三岁就要准备婚嫁。
虽然后世大多规定的都是允许结婚的年龄,但由于早婚的风气盛行,因此女子过了可婚配年纪还没出嫁,就会变成剩女,心里滋味也是不好受的。
然而,宋朝是古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宋朝时期的男女,晚婚的比比皆是,反而早婚的相当少见,尤其是比较显贵的人家更是如此。
宋代对于结婚年龄的规定沿袭唐朝,不过也一样是结婚年龄的下限,并非上限,而宋代人对于早婚并没有兴趣,甚至多数人都反对早婚。
司马光认为:男子年十六至三十,女子年十四至二十皆可成婚。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结婚时已经十八岁,这样的年龄如果在以前的朝代,是要受罚的。
南宋陆游:尝闻邻家女,及笄不开春!十五岁的宋代女子根本没想着谈恋爱,与李白笔下“十五泣春风”的唐代女子截然相反。
两宋时期,晚婚的风气从宋真宗开始一直延续到南宋,按照宋代的墓志铭等资料,宋朝女子超过四分之一都是21岁以上才结婚,男子初婚年龄平均是24岁。
在普遍早婚的古代,宋朝是个非常另类的存在,宋代的晚婚习惯,与科举盛行有关。
宋代士大夫地位甚高,因此科举盛行,而宋代的女子们在择婿之时,往往也非常看重对方是否有功名在身,这是很普遍的现象,谁都想嫁个有前途的。
所谓“榜下捉婿”,就是公布成绩的时候,就有很多家里有女儿的人家,一早等着放榜,物色人选把女儿许配出去。
古代的科举可没那么好考,甚至可以说非常困难,因此考上进士的人,通常年纪也都是比较大的了,二十多岁其实都算年轻有为了。
无论是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等,他们都是二十多岁才中举,三十多岁也很普遍。
宋代的士子们,往往都是“不及第不成家”,女子们因为想要嫁个满意的郎君,所以只能慢慢等待着合适人选,因此婚嫁年龄也就延迟了。
宋代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而且宋代女子出嫁之后,随带的嫁妆属于个人财产,这与其他的朝代有很大不同,因此非常流行厚嫁。
但凡是有条件的人家,女儿出嫁的时候都会为其准备充足的嫁妆,由此也形成了一种普遍的风气,而男子方面,当然也会相应准备充足的彩礼。
也不是所有人家都有这样的条件,可世风如此,多数人也还是选择随大流。
准备丰厚的嫁妆与彩礼,对不少人家来说,往往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因为这个缘故,宋朝人实际上的婚嫁年龄都比较迟。
宋代规定女子十五岁可以成婚,但并没有规定结婚的上限,宋代女子二十多岁出嫁的现象非常广泛,根本就不少见。
因此,宋代女子就算到了十六岁还没嫁人,也并不算是个剩女,只不过比允嫁年纪大了一岁而已,在宋代,女子过了二十五岁尚未婚嫁,那才比较罕见。
今天,有什么经验需要分享呢?
立即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