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朝如何解决都城开封无险可守的问题?

陈桥兵变赵匡胤代周建宋之初,仍把都城定在东京汴梁。

武将出身的赵匡胤,深知汴梁是个非常不安全的地方,定都汴梁并非长久之计,因此一直都想着将都城迁走,先迁到洛阳,再迁去长安。

不过非常可惜,赵匡胤的迁都想法遭到了赵光义与群臣的反对,终究没能成功。

北宋定都汴梁,可以说是个非常冒险的行为,在历代王朝所定的都城之中,汴梁可以说是最危险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汴梁的无险可守。



宋代的东京汴梁,早在先秦时代就是个非常繁荣兴盛的都会城市,乃是魏国大梁城所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中原之地的名城。

唐朝后期,随着大运河的淤塞,原本的枢纽城市洛阳急速衰落,而东边的汴梁,却因为内河漕运的发展而猛然崛起,成为了新的中原核心。

唐朝之后的五代,除了定都洛阳的后唐,其他的后梁、后晋、后汉与后周都定都在汴梁。

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夺取后周天下,当时的琐碎事一大堆,赵匡胤索性也就继续沿用了后周的宫殿与都城,汴梁成为了宋的都城。



然而,定都汴梁并非是什么长久之计,赵匡胤乃是军伍出身,汴梁到底有什么问题,他的心里非常清楚。

汴梁地处黄河与淮河交界之处,周围水网密布运河众多,是个繁荣的漕运中心,而且汴梁地处中原腹地,周围都是平坦开阔的平原,几乎没什么天然屏障。

尤其危险的是,后晋皇帝石敬瑭勾连契丹,将燕云十六州拱手相让之后,整个华北平原失去了唯一的屏障,随时暴露在北方铁骑的攻击范围之内。

农耕时代,重要的城市最好都需要倚靠天险,不管长安、洛阳还是建康城无一例外,因此没有天险能够凭仗的汴梁,赵匡胤是很不满意的。



赵匡胤内心理想的都城是长安,他在天下初定之后,就开始想着迁都,计划先迁都到洛阳,然后再逐渐搬迁到关中的长安,不过他的计划遭到了众人的反对。

洛阳经过唐末与五代战乱,早就破败,而且随着大运河的淤塞等,洛阳早就不复当年。

至于长安更加尴尬,不仅被战火弄得残破不堪,并且关中人口膨胀,耕地不足,早在唐朝中期就需要大规模从关东地区调运粮食才能够支撑。

但外运粮食的成本高得惊人,很显然定都长安是非常不合算的。

除了长安洛阳的确不适合再做都城,赵光义等人在汴梁深耕多年,根本不愿意迁都而损害他们的利益,赵匡胤无可奈何,迁都的计划始终没有成功。



既然无法迁都,那就只能想尽办法来增强汴梁的安全性。

北宋采取的直接办法就是以重兵取代天险,既然汴梁北方无险可守,那么就只能驻扎大规模的重兵,以人海战术来防卫东京城。

为了守住东京汴梁,宋朝也是不惜血本,从全国各地抽调精锐,组建了多达八十万的禁军分散驻扎在汴梁的周围,尤其是在其北部区域。

毕竟汴梁无险可守,因此要想在当时那个时代守住汴梁,那就要付出更惊人的代价。

但可惜,人力终究是没什么优势的,尤其是宋朝的步兵需要应对的,乃是北方契丹、女真的骑兵,汴梁的重兵把守,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其次,就是在宋朝的北方兴建一座全新的屏障城市,那就是宋代的北京大名府。

宋仁宗时期,北方的契丹跃跃欲试准备南下侵扰,当时有人主张迁都洛阳,但被宰相吕夷简所斥责,在吕夷简的建议之下,宋朝采取了强硬姿态。

宋朝在河北境内的大名府兴筑了更加牢固的城池,并且将其升格为北京,作为北宋的第四座陪都,而契丹听闻消息后,果然打消了南侵的念头。

大名对于汴梁,就像潼关对于洛阳,函谷关对于长安,是汴梁的北方门户。

可无论是重兵布防,还是兴建大名府,最终都没能抵挡住大规模南下的女真人,靖康之变汴梁城破,曾经繁盛无比的汴梁,终究也是没能保住。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