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公秋扇子丢,母秋热死牛”的说法,秋还有公母吗?怎么分?

老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但也有老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立秋过后通常天气都开始逐渐转凉,可凡事都有例外,因为传统上还有个词儿叫“秋老虎”,在有些时候立秋之后的天气,可能更加炎热。

所谓秋老虎,就是“母秋”,过去的人认为公秋比较凉爽,而母秋就会很热,至于季节的公和母只是一种俗称,具体要看立秋当天情况,来判断公母。



要判断秋天到底是公秋还是母秋,主要看立秋当天发生的具体时间。

如果是白天立秋还有是单日的时候,正式进入立秋节气,那么就是公秋,若是晚上立秋或者双日立秋,那么就是母秋。

白天立秋、单日立秋为阳,是为“公秋”;

夜晚立秋、双日立秋为阴,是为“母秋”。

老一辈的人习惯上用立秋发生的具体时间,作为区别判定公秋母秋的标准,并非是说季节也分公母,只不过是以前的人的习惯称呼而已。



立秋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日”之一,在古代季节转换的日子极其受重视。

从上古时代开始,人们就会在季节更替的时候进行祭祀,而对立秋的祭祀,在西周时代就已经出现,周天子会亲自主持祭典,祭祀少昊与蓐收两位上古之神。

在祭祀的时候,还要举行盛大的迎秋仪式。

从先秦到宋朝,祭祀立秋的大典一直都存在着,讲究也非常多。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也意味着暑去凉来,也是秋天的开始,不过秋天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气温的彻底变凉,也可能会有秋老虎出现。



对于公秋还有母秋的说法,最初就是因为单双日之说。

按照近代杨心佛先生在《金陵十记》里的描述,单日公秋、双日母秋!公秋爽,母秋凶!人们觉得公秋会天气变凉,而母秋就会很炎热。

至于昼夜之说,则来自于《中国方言大词典》。

公秋与母秋的说法,都来自于先民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并非科学统计。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成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至于立秋之后的天气到底会不会变凉,还是会变热,并不能按公秋母秋简单判断。



宋朝时期,立秋祭祀,如果有梧桐叶应声落下,则被视作吉兆。

传统文化里,梧桐本是知岁之神,乃少昊之妃,她有一对儿女,分别叫凤凰与蓐收,其中蓐收就被天帝封为秋神。

蓐收执掌秋天,而且裁决人间是非曲直,声张正义诛灭宵小。

只不过蓐收太过冷漠,天帝令梧桐化身为树木下凡,节制秋神蓐收。

在古代,宫廷之内必然会栽种梧桐树,一来是说为了吸引凤凰,二来是为了知岁,以此断定秋天的早晚与到来的具体时间。



千百年来,立秋的时候都有各种风俗习惯,比方说咬秋、贴秋膘之类。

从明清时期开始,人们喜欢在立秋的时候称体重,与立夏时的作比较,如果体重有所减少,那么就称作是“疰夏”,是因为夏天胃口不好,吃的很少。

秋风渐起之后,天气整体上会开始变凉,人的胃口也开始变好。

从立秋的时候开始,人们会开始各种进补,为天气转凉做准备。

具体来说,公秋与母秋的断定,直接看当年的立秋之日具体在什么时候,是单日双日,还是白天夜晚,不过公秋母秋,并不能作为后续天气的准确判断标准。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