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象征的黄马褂,为何到了晚清成了烂大街的东西?

清朝早期的时候,黄马褂其实非常普通,就是皇帝身边的近身侍从所穿的一种工作服而已,那时候的官吏制服分成礼服、常服、行服与雨服,而行服就分成行袍与行褂。

所谓马褂,就是在骑射的时候所穿的行褂,满洲经常骑马射猎,为了方便,八旗士兵就会穿着马褂,后来流行到了权贵之中,成为了一种风尚,尤其是在雍正时代以后。



马褂并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关键是黄马褂的颜色,因为这并非寻常黄色,而是明黄,这在明清时期乃是皇室专用色,寻常宗室也就用金色,普通百姓只能用杏黄色。

清朝时期皇帝身边的内大臣、御前大臣等人都贴身跟着,为了彰显天子的气派,所以这些随行伴驾的人,往往也会穿上明黄色的马褂,主要是明黄色的绸缎制成,没有花纹与彩袖。



原本,内大臣那些人穿黄马褂,都是因为工作需要,并不存在什么恩赏之类,如果他们不再担任这些工作,那就不能再穿了,而黄马褂因为这样的因缘,充满了皇恩浩荡的意味。

除了工作服,赏穿黄马褂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跟着皇帝出行围猎的时候获得赏赐,这种称作是“行围褂子”,另一种是因为战功获得,称作是“武功褂子”。



相较于行围褂子,武功褂子都是那些在沙场上真刀真枪立下大功的人穿的,因此含金量要更高一些,获得赏赐的人往往也就在重大场合穿,而这种赏赐在道光朝之后才开始盛行。

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流行,当时很多立功的将领都得到了黄马褂,虽然说多了很多,但毕竟获得的标准还不低,也还没那么泛滥,“烂大街”的说法实在很是夸张。



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曾经非常希望得到一件黄马褂,但是即便他功劳很大,依旧非常困难,直到胡雪岩去世后第四年,左宗棠联合陕西巡抚与恭亲王等,才破格为他争取到。

晚清时期的武功褂子,通常也只会授予那些拥有战功的高级将领,其他人如果不是将领或者品阶不够的话,就算有功劳,也非常难获得这样的殊荣。



即便得到赏赐,黄马褂也不是终身的,很多时候都可能因为犯错被褫夺,比方说李鸿章因为围剿捻军不力,还有甲午海战大败,两次都被褫夺了黄马褂,拔去了双眼花翎顶戴。

值得一提的是,甲午之后,李鸿章奉命前往日本议和的时候就穿着黄马褂,他在日本遇刺后血流不止,而那一件带血的黄马褂,也走进了各国的视野之中。



李鸿章在日本遇刺后,吩咐不要将黄马褂上的鲜血洗掉,而这件事被西方各国大肆宣传,黄马褂这件神奇的衣服引发了西方各国巨大的好奇心,成为了晚清时期的一种标志。

整体来说,晚清时代的黄马褂虽然更加常见了,但也还不至于满大街到处都是的程度,晚清能够穿黄马褂的依旧是少数,所谓的“多”,只不过是相较于从前来说而已。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