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夕,波兰集体逃亡计划的行动代号叫做“南京行动”,备用方案叫“北京行动”,听起来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波兰人取这么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代号名字,只是因为取代号的军官一时兴起,随意弄了个代号,你相信么?不信也没办法,事实就是这样。
一战结束后,德国损失惨重,东边的波兰原本都已被德国、沙俄跟奥匈帝国给瓜分了,没想到趁着德国在一战时期的失败,欧洲其他列强干涉之下,波兰又复苏了。
不仅如此,波兰在《凡尔赛和约》中获得了德国的但泽地区,拿下波兰走廊,成为了一个沿海国家,而德国的主体与东普鲁士之间,却被硬生生隔开,德国人的心中一直憋着恨。
受到全球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德国重新走上了大规模对外扩张的道路,企图利用战争转嫁自身的危机,并且夺回当初在一战中失去的利益。
1938年,德国以苏台德事件作为试探,想要看看欧洲各国的态度,没想到英国等国以绥靖方式对待,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希望换取德国的满足。
但是,野心勃勃的德国在《慕尼黑协定》签署之后不肯罢休,悍然吞掉捷克斯洛伐克。
到了1939年的时候,英国与法国等国都预感到德国将要重新动手,而德国最可能出手攻击的目标恐怕就是东边的波兰。
在预感德国要对波兰动手之前,其实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动作就已经非常多,但大多都集中在向西边与向南边的方向,对于东边倒是没什么反应。
按照《凡尔赛和约》,一战后德国被解散了军队,保留十万常备军,取消掉义务兵役制。
不仅如此,各国也禁止德国发展自己的空军与海军力量,原本强悍的德国军工业,实际上也被大规模进行了拆解,军工业实力大损。
但是,一个太弱的德国也并不符合英国的利益,而对于法国等来说,如果德国被削得太狠恐怕也无法支付天价的战争赔款,所以后期,各国对于德国的压制都有所缓和。
尤其是经济大危机时代,各国都自顾不暇,根本没工夫再去管德国,而“鲁尔危机”之后,德国重新拾起发展的机会。
不过,德国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其东边是强悍的苏联,西边的法国与英国也不好惹,如果德国贸然动手,使得左右夹击,那么德国必然还是会失败,因此进攻计划要好好考虑。
左右权衡之下,德国先与苏联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稳住东边。
按照德国的想法,自己是有筹码跟苏联人谈条件的,更何况德国与苏联并不直接接壤,中间还有个波兰挡着,而法国与德国向来不睦,还紧紧挨在一起,风险巨大。
如果德国先对西边出手,稳住苏联,那么等收拾掉英国与法国之后,就可以回过头来进攻苏联这个庞然大物,最终达到德国称雄欧洲的目的。
想要跟苏联人进行谈判,当然是要给出足够的好处,而德国给的好处,就是波兰。
原本波兰是被苏联的前身沙俄,还有德国、奥匈帝国给分掉的,没想到在一战后复活,并且成为了苏联向西的一个屏障,苏联对波兰自然也一直有野心。
德国先是拿下了奥匈帝国的工业中心捷克斯洛伐克,紧接着就准备对波兰动手。
那时候的波兰虽然有超过五十万的兵力,但跟德国也不能比,因为战斗力不行。
在战争正式开始前,波兰就在英国等帮忙之下,组织了大规模的逃亡运动,而这场计划的代号被称作是“北京行动”,波兰跟北京有什么关系?听起来感觉很雷人。
还没打起来,就先逃跑,听起来实在不像话,波兰刚开始也是拒绝逃跑。
可眼看着情况越来越不对劲,波兰人害怕了,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在1939年的八月底同意了英国人提出的逃亡计划,波兰人准备将主力舰艇都送去英国。
当时,制定计划的是海军中将约瑟夫·乌鲁格,他制定的计划一个叫“北京行动”,一个叫“南京行动”,都是用于逃亡的计划。
区别就是,南京行动是让波兰的舰队在潜艇掩护之下前往北海,抵达伦敦,而北京行动是个备用方案,是万一遇到德国袭击,那么波兰的驱逐舰跟潜艇就分头跑路,各自行动。
之所以取名北京南京,其实也没什么特别意思,只不过因为乌鲁格自己曾是德国的海军军官常驻远东,对中国很熟,而且这种诡异的行动代号在当时,更容易保密。
二战期间,这样乱七八糟的军事行动代号多得很,并不算什么奇怪的事情。
比方说,德国进攻丹麦的时候,代号是“非洲旅游”,后来盟军进攻意大利的时候,代号叫“爱斯基摩人”,看名字,根本不知道是要干什么事情。
波兰人制定的计划,南京行动为主,北京行动作为备用,很快就实施了。
波兰舰队要前往英国,必须经过狭窄的厄勒海峡,直接就被德国人盯上了,虽然德国人没有出手攻击,但被吓破胆的波兰人直接启动北京行动计划,舰艇各奔前程。
在跑路的过程中,有两艘波兰舰艇直接受到了德军的进攻,但却没维持太久。
最终波兰的舰艇成功脱离了德军的盯梢与进攻,但是尚未抵达英国,波兰就收到了消息,德军对波兰发动了全面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