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物资匮乏,生活不富裕,为什么现在却有人想回到过去?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些人怀念六十年代,我也接触过这样的人,但人数不是很多,说说写写过去的经历、见闻,或是生活中记忆犹新的事,或是触景生情,由当今的某件事又联想起过去的事。

更常见的是同龄人聚在一起时,把过去的事作为一个话题,有个共同的语言。这些应该都属于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一种对逝去的岁月的感怀,也可以说是一种压力释放。

趣话君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六十年代的很多事都轻身经历过,也在村里干了几年农活,知道其辛苦甘苦,是从苦日子过来的,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理解。

六十年代是新中国建设发展的一个阶段,是由一穷二白向解决温饱和发展国家各项实力的一个阶段。今天,我们不必为那个时代过多的叫苦,因为那个时代的人是躲不过去的,也不必脱离实际地想象描绘那个时代,诸如那个时代没有住房、升学、就业、医疗、养老等压力。

因为没有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不知道那时住房、升学、就业、医疗、养老到底是什么情况,把那时的这些情况放在现在人身上,你会感到压力比山还大。

那时城市居民多数家庭的住房面积非常小,四五口人一间半平房,院子里搭个小厨房,工厂的家属区的住房格局基本一样。家庭住房稍微宽裕的是极少数的。

升学就更不用说,最近几年才发现,有五十岁左右的来京务工人员不识字,因为没上过学,多是是小学或中学没毕业,这些人也是从六十年代过来的,不上学就没有升学压力。高中和大学数量少,录取人数少,大多数人上不了高中,能考上大学的是少数。

所以,大多数人没有升学压力。就业也是这样,农村人中学毕业就回村务农,多数人没有选择就业一说,当时的土话是回村修理地球;居民户的能安排个工作是不错的,六十年代后期很多人到农村做了知识青年。

当时的医疗条件与现在没法比,农村的条件更差,没有听说过医疗保障这个词;养老一词只和养老院连在一起,养老院只收“五保户”、孤寡老人,正常家庭的老人与养老院无关。

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是缺乏,很多人没看过电视,没听过收音机,特别是对渴望读书的青少年来说,那时几乎是无书可读,绝大多数家庭没有书。

说那个时代幸福指数高,只能说是与以前相比,进入和平年代了,农民有地可种,工人有工作了,成为国家主人了,日子会越过越好了,但谈不上丰衣足食,更谈不上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只是有希望了。

我们要承认那个时代我国的发展和进步,也应正视当时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与各项保障的状况。七十年代后期,这些情况才开始逐渐在改善。

至于有些人想回到过去的六十年代,也只是说说而已,真按那时的物质、精神生活条件的标准去生活,应该没有人愿意回去。

为什么还有人这样怀念那个时代,有的就是怀念逝去的岁月,感叹渐渐变老;有的是要表达的是一种失落的情绪,有的是要释放精神上的压力,而把过去描绘成虚幻的美好。

我们感怀从那个时代走来,在祖国不太富强的时候我们经历过,也磨难过,也付出过,我们也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过去的一去不复返了,应笑对今天和未来。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 发表于 2022-03-02 20:58
  • 阅读 ( )
  •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