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头条家的史先生邀请。心理学在我国应为比较年轻的学科,我国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大致有30多年的时间。
1946年,国际上提出的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力才能、情愫上,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协调;人际关系和谐;有幸福感;工作中充分发挥才能,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后来心理健康的标准又增加10条,后来又提出10类75条,等等。
按照最初的标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心理健康的内容是很多的,比如“和文化”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内容,但是没有心理学的概念。
近代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中学院阶段,学生要学会“涵养其性情,调和其血气,节文其身体,发越其神思”。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国民健康人格”,这些都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从上世纪80年代,一些省市开始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最早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第9条中有这样一段话:“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不同于以前“心理素质”的提法。
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公布,这是最早以官方文件正式部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内容包括6个方面: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和条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表述,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2002年教育部又制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12月又对这个纲要进行了修订。
回答是否正确,敬请读者指教。(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