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头条家的史先生邀请。古代七夕的时候人们当然有活动了,因为这天是个节日,七夕节是中国传统民间节日之一,活动的主角是女性,是女性非常开心的一天。
我国一些地区称七夕是“女儿节”、“姑娘节”等,七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南亚各国的七夕节,都源自中国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是七夕曾被作为“鹊桥会”的历史记忆。
古代七夕节人们的活动主要是祈愿,祈愿活动可归纳为七个方面。
第一个愿望活动是祈巧。心灵才能手巧,心灵手巧就意味着聪明,女孩子都希望自己最聪明,所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穿针比巧
乞巧的节目很多,主要是针线活,就是女红,包括染指甲、扎巧果、架设穿针织女台、大户人家或作精巧华美的“乞巧楼”等。
宋、元以后,又玩出一种新花样,人们用水中针影的形状来判拙巧,手巧的水中投影成云物、花头、鸟兽形状;手拙的投影粗如槌或细如丝,形状单调。看投影,巧妇或拙妇一目了然,有人一看投影自己就哭了,我咋这么笨呢?今天看来,这种判法或有失公道。
第二个愿望活动是祈婚配。过去人们认为织女星主掌婚配,所以,未婚男女七夕的愿望是祈求早日找到另一半。有人会说了,织女的婚姻都不幸福,牛郎织女天各一方,一年见一面,比外出农民工还苦,还能管好别人的事?咳,啥事别太较真了,愿望是良好的就行了。
苗族至今还有七夕“跳月”之俗,男的吹笙敲鼓,女的手敲竹杯,翩翩起舞,俗称“苗女弄杯”。七夕跳月,是祈望织女媒神促成自己的婚姻。
丢针比巧
南宋遗老周密的《癸辛杂识》记载,南丹州(今广西庆远)未婚男女在每年七月,都聚在州主的大厅里,地上铺大毡子,女的穿着青花大袖的服装,用青绢盖着头脸,手执小青盖;男子捧持发髻,穿戴黑色衣帽。男女各分组而立,然后两队队长,各以男女一人推倒在毡上,男女相抱,以口相呵,谓之听气,相适者就成为名正言顺的一对,不适的则另择人配之。
这样,凡听气相适的二人必须成婚,不得反悔,否则论罪。这条记载反映出七夕曾为男女欢会的佳期。
第三个愿望活动是祈生育。古人七夕节有传统的祈子仪式,《风土记》载:七夕时无子者可向织女“乞子”。唐朝王建《宫词》云:“七月七日长生殿,水柏银盘弄化生。”《岁时纪丽》云:“七夕,俗以蜡作婴儿,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生子之祥,谓之化生。”这里的“化生”,是一种模拟出生受洗的玩法,让初生儿在水中感受生命的原力。
汉语中有“化生金盆”一词,就是放置有蜡制婴儿偶像的金盆。人们通过对产儿受洗的模拟,向生育女神织女乞子。
供摩睺罗
第四个愿望活动是祈子平安。近代江南还有这样的习俗,端午节时在小孩手脖上系花绳,谓之“健绳”。到七夕前夜解去花绳,甩到屋顶上,让喜鹊衔去造桥会,使牛郎、织女相会。“健绳”的原意是祈求织女庇佑儿童,所谓“送健绳”,意为象征性地甩掉了儿童的疾病和灾祸。
还有的地区是在初七日午间,家有幼小子女者,都在檐前拜神,拜完后烧个小梳子装入盒子内,祈求其子女不生疮疥。
第五个愿望是祈富。祈富是个永恒的主题,与中国很多的节令相关联。《荆楚岁时记》注文中说:“织女星则主瓜果”。《史记·天宫书》张守节《正义》云:“主果瓜丝帛珍宝”,织女的权力更大了。可以看出,织女是主管植物、生产和收获的女神。
七夕时,人们盛陈“酒、脯、瓜果、菜于庭中”向织女乞巧,还有种“巧菜”、做“巧花”等习俗,意为向织女荐尝、酬谢和祈求丰收。
拜星魁
第六个愿望是祈寿,古人还认为织女主掌人寿命。晋代时,七夕乞愿事项中就有“乞寿”一项。后来人们祈寿转向南、北斗和寿星老人身上,大部分地区向织女祈寿的习俗渐渐消失了。在浙江武义县,过去每逢七夕,人家在夜间把鸡、肉等放在露庭中礼拜北斗,礼斗祈寿和七夕祭织女祈寿,谁也不得罪。
第七个是祈遂私愿。人们祭祀任何神灵都怀有功利心,有所祈求才有所祭拜。私愿因人而异,内容更为宽泛,实现个人私愿,也是个人的美好愿望。当然,祈愿应分先后主次,也不是同时祈愿几个。《风土记》上这样记载:“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果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颇有受其祚者。”
这段文字说明,乞富乞寿乞子,乞一个,只能祈一个;乞什么装在心里,别说,跟谁都别说;三年,满三年才能说!很多人通过祈愿得到了赐福!谢谢您的阅读,祝福您万事如意,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