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于母亲的称呼有很多种叫法,有些叫法不少人确实不知道。这里只介绍一般的叫法,皇族的诸如额娘、母后、母妃及少数民族对母亲的称谓不作重点介绍。
有人认为古代不用这几个字称母亲,是没有根据的,古籍中都能查到这几个字称谓母亲的话。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尔有母遗,繄我独无。”“尔有母遗”,即你有母亲,可供给她食物;“繄我独无”,我却单单没有啊。显得很可怜。古称母亲居室为“萱堂”,后以“萱”作为母亲或母亲居室的代称。
这样就有了带萱字的母亲称谓:“萱堂”、“萱亲”。宋代叶梦得《再任后遣模归按视石林》诗之二:“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明代沈采《千金记·省女》有:“感得萱亲言善,奈终身贫苦,衣食全悭。”这里的“萱堂”、“萱亲”都是母亲的意思。
萱的原意是萱草,俗称黄花、忘忧草、黄花菜、金针花、金针菜、宜男草等,花形似百合,黄红色或橘红色,无香气,药食同用,可供观赏。它象征女性温柔、含蓄、朴实、坚忍、奉献的精神,有一种母爱的光辉。
所以,古代游子远行前,会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游子的思念,忘记烦忧。
唐朝诗人孟郊《游子》诗云: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诗中的母亲可怜巴巴的,即使看到了萱草花,能消除母亲思念游子的忧愁吗?
“慈”字是仁爱、和善的意思,用在母亲身上是非常恰当的,这样就有了慈母、慈亲、家慈、慈闱、慈颜这些词,它们都属母亲的称谓。
最常用、最通俗的母亲称谓是:母亲、阿母、阿妈、妈妈、阿娘、姆妈、老母、老娘、内亲。对他人母亲的敬称有:令堂、尊堂、令萱、令慈、老太太家母、家夫人是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北堂代称母亲;太君是封建时代官员母亲的封号。
古代对父之妾的称呼有:庶母、诸母、妾母、姨娘。古代对后妈的称谓有:继母、后母、后妈、后娘、晚娘、晚母、晚妈、继亲、续母等。对非生身之母的称谓有:养母、寄母、假母。对干妈的称谓有:义母、干娘、干妈、寄娘、过房娘等。对逝去的母亲的称谓有:先母、先妣、显妣等。当然,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对母亲的称谓会有不同的叫法,这里的解释可能与一些地方的理解不同,欢迎交流探讨哦。